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弘扬传统文化 留住美丽乡愁 ——民族文化活动让传统节日“三月三”焕发光彩 □本报记者 赵新伟

右江日报 2017-03-30 10:11 大字
壮族竹筒对歌。□肖发凌摄“三月三”歌圩节上,壮族同胞载歌载舞。□本报记者 周福宁摄打毽子比赛。 □本报记者 周福宁摄  

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燃情三月,八桂大地,各种饱含民族民俗文化韵味的活动轮番亮相,广西城乡成为歌的海洋,舞的世界,游客的天堂。在革命老区百色,“春暖红城三月三”民族歌舞晚会、“鹅城粤韵·壮乡春早”地方戏剧展演晚会、“歌海百色·和谐壮乡”音乐会等精心烹制的文化盛宴隆重登场;饱含浓郁民族风情的“多彩百色·情满壮乡”更包括右江区2017年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系列活动,田阳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田东思林仰岩嘹歌节、那拔歌圩节、义圩七里彩调节,平果太平镇新圩村传统歌圩节,德保首届民族民间工艺品暨特色旅游商品设计评比活动、燕峒兴旺歌圩节,靖西化峒、旧州等地开展的山歌比赛、民俗巡游,那坡三月三同歌节、田林壮剧展、原生态民歌歌会……等等。还有“壮族三月三·相约百色游”“畅游百色·一路惊喜”“壮族三月三·购物喜乐会”“壮族三月三·和谐在百色”等特色活动……一个个精彩活动、一台台文化大戏、一场场旅游推介,让“三月三”节日联姻文化、旅游,让传统节日活动脱胎换骨,成为坚守、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留住美丽乡愁的平台,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推进剂。

美丽传说,造就亘古不老的节日

“三月三”是农历三月初三的简称,在中国有不同的称呼,如汉族叫“上巳节”,把它当成黄帝的诞辰、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女儿节”、情人节;瑶族称为“干巴节”;黎族黎语称为“孚念孚”,壮族直接称为“三月三”。

关于壮族“三月三”的由来,长期从事百色民族民俗文化研究的百色学院副教授李萍认为,壮族“三月三”的由来缘于传说。

——特掘扫墓报母恩。相传古时候,有一个老妇人没有子嗣。有一天,她到河边挑水,突然有一条受伤的小花蛇跳到了她的木桶里,怎么赶都赶不走。她心里想,这也许是一种缘分吧,于是便将小花蛇带回家养。小花蛇养好伤后,老妇人让它回去,原因是人蛇有别,蛇有尾巴,人类是没有尾巴的。小花蛇感念老妇人的救命之恩不忍离去,于是忍痛叫老妇人砍掉它的尾巴。没有尾巴后,寡妇叫它“特掘”,人们把老妇人叫做“乜掘”,即“特掘的妈妈”。后来老妇人去世,悲痛欲绝的”特掘”伏在“妈妈”的遗体上痛哭。伤心欲绝的特掘突然变成一股大风将“掘妈”的尸体卷起,飞向大明山。那时正值三月三前后。据说“掘妈”被埋葬在大明山上,而“特掘”则成了龙。每年的“三月三”,“特掘”回到大明山给特掘妈扫墓。“三月三”由此也演变成了祭祖报恩的节日。

——赛歌择婿觅佳偶。在传统社会里,壮族有倚歌择配的习俗。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卷十二“粤歌”中记述:“良人(壮人古称之一)之俗。幼即习歌,男女倚歌择偶。女及笄,纵之山野,少年从者数十,以次而歌。视女歌意所答,而一个留,彼此相遗。……约为夫妇,及倩媒以苏木染槟榔定之。”

对壮族来说,“三月三”不仅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也是男女青年寄情求爱的日子。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生了一个闺女。姑娘长得十分俊俏,且能歌善唱,各地青年歌手闻讯纷纷前来与她赛歌。姑娘长大成人后,老歌手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于是许诺,哪位男歌手胜出,就将姑娘许配给他。歌圩上,他们对唱的山歌有见面歌、求歌、接歌、盘歌、盟歌、思歌、别歌、约歌、甜歌、信歌等几种形式。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纪念歌仙刘三姐。刘三姐的传说也称刘三妹传说,广泛流传在广西壮族地区,版本甚多,广西的《浔府志》、《苍梧县志》、《宜山县志》等亦有不少关于刘三姐传说的记载。传说大致内容是,刘三姐从小聪明伶俐,貌美善歌,其歌才远近闻名,名扬壮乡,各地欲求与之对歌者趋之若鹜,对歌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但无一人能胜出。她以歌为剑,反抗地主,为人民伸张正义。然而,她的才华和嫉恶如仇却遭到了流氓恶霸的嫉恨,他们趁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割断山藤想害死她。刘三姐坠落山崖,被阿牛一家救起,大难不死,最终与阿牛在榕树下对歌定情,结成连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刘三姐,每当“三月三”歌圩日,壮乡歌手都云集歌圩对唱山歌,这样代代相传,“三月三”便成了壮族人民的传统歌节。

——纪念英雄韦达桂。传说韦达桂是壮族人,学识渊博、机智过人。他被一个土皇帝看中,在朝廷任臣相。韦达桂身在朝廷却心系壮乡,时刻把乡亲的疾苦挂在心上,他任职得到的俸禄都拿回乡接济百姓,自己却两袖清风,一无所有。有一年,因为天气干旱粮食歉收,韦达桂上奏土皇帝应关心民间疾苦,免征皇粮。

皇帝虽然表面上答应免征壮民的税粮,却从此怀恨在心,并千方百计寻找机会陷害韦达桂。第一计是叫韦达桂按要求完成一座阁楼,韦达桂圆满完成任务。一计不行,皇帝又生一计。他叫韦达桂在清明节时要给他抬来一个像宫殿后面那座大山一样重的猪头来祭祖。到清明节那天,见韦达桂空手前来,皇帝很是恼怒并想加害他。韦达桂说:“我不知道那座山有多重,您先叫人去称一下那座山有多重,我再将猪头送来。”见此计不成,土皇帝又想出了一条毒计,让韦达桂在20天内弄490个公鸡蛋。到规定交货那天,皇帝不见韦达桂前来,非常恼怒,派人去他家质问为什么不交货,韦达桂说:“我父亲刚生小孩,正在坐月子。为了尽孝,我正服侍我爹坐月子呢!”皇帝大怒:“男人怎么会生小孩?”韦达桂反唇相讥:“男人不能生出小孩,那公鸡又怎么能生蛋?”皇上气得暴跳如雷,下令派兵捉拿韦达桂。壮家百姓闻讯赶紧将韦达桂藏到了山上的枫树林里。皇兵将枫树林团团包围,上山搜捕韦达桂。可是在搜捕过程中,士兵只见树林里有吃剩下的糯米饭,并未发现韦达桂。皇帝恼羞成怒,下令放火烧山,这天正好是三月初三。皇兵走后,乡亲们一起上山寻找韦达桂,最后在一棵粗大的枫树洞里找到了他的尸体。大家把他埋葬后,又在墓旁边建造了名曰“达桂堂”的庙宇。乡亲们因失去他而在他坟前放声痛哭。正当人们陷入悲痛时,天空突然雷声大作,从“达桂堂”里冲出一条五色大蛇,就直奔宫殿把皇帝给咬死了。后来,桂西一带壮家为了纪念韦达桂,每年到三月初三这一天就搭起大棚(因为传说在外面丧生的亡灵不能进家),在棚下摆上酒、五色糯米饭、纸钱等祭品祭奠他,并唱起赞美和感谢他的壮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三月三”赶歌圩的习俗。

缤纷习俗,承载浓郁民族风情

在李萍副教授看来,壮族“三月三”,唱响了最炫民族风。与“三月三”相关的七大民俗,演绎着浓郁的民族内情。

——在歌圩对歌。由于壮族“三月三”的活动以对歌为主,故亦称“歌圩节”,是壮族的传统歌唱节日。每逢农历三月初三,人们纷纷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群众以歌传情、以歌会友。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歌圩上唱的山歌有情歌、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等。

——做五色糯米饭。祭祖在“三月三”,壮乡人民采来枫叶、黄饭花、红兰草、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祭祀祖先。

——抢花炮。抢花炮被称为“东方橄榄球赛”,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育竞技。壮乡人认为,在农历“三月三”抢花炮活动中,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比赛非常激烈,场面非常热闹。

——绣球传情。壮族男女青年在“三月三”这天绣球传情历史悠久。南宋朱辅《溪蛮丛笑》就记载:“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纶。”飞纶即为今天的绣球。绣球制作工艺都很精巧,象征着纯洁的爱情,歌圩上的绣球连起了男女爱情,成为壮族青年男女交际的一种习俗。

——打扁担。打扁担是广西壮族“三月三”传统的节日活动,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不停地穿花转动,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时而有节奏地敲打板凳或舂米槽,他们或正、或反、或侧面敲打,技巧娴熟,女子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让人叹为观止。打扁担,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强烈愿望。

——打铜鼓。铜鼓作为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曾是壮族传递战争信号、陪葬和祭祖驱邪的器物,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每逢乔迁新居、婚丧嫁娶和盛大节日,壮族都有打铜鼓的习惯,铜鼓文化已经成为壮族民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的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都有击打铜鼓的习惯。目前流传在壮族地区的铜鼓舞,表演时,一般是四个小伙子敲击四面挂在村前大榕树上的铜鼓。一老鼓手双手持棍敲击一大皮鼓。他边敲鼓,边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翻身打等各种击鼓动作,节奏由慢到快,反复变化,场面热烈。

——碰彩蛋。彩蛋就是先把鸡蛋煮,再把鸡蛋染成彩色。在乐业,“三月三”那天彩蛋常常被青年男女作为传情之物。“三月三”当天在歌圩中,小伙子如果相中自己心仪的姑娘,就手握彩蛋去碰她手中的彩蛋,表达对她的爱慕之情。姑娘如果对该男子也情有独钟,就让他碰自己手中的彩蛋,彩蛋碰裂后两人一起吃彩蛋,以示情投意合;如果不愿意就会竭尽全力将彩蛋握住不让对方碰。如今,碰彩蛋又增添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蕴。

文旅联姻,让传统节日增添魅力

“歌圩”在百色市各地方言中有不同的称谓,如田东县叫“窝敢”,田阳县叫 “阿敢”、“行端”或“窝端”,德保县叫“端”,靖西市叫 “窝甲”。田阳的敢壮山歌圩、凌云朝里歌圩、田东县仰岩歌圩、平果县太平歌圩、右江区龙川歌圩、隆林九十九堡歌圩都曾是百色市有名的壮族歌圩。古籍中就曾有关于百色昔日歌圩盛况的描绘。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曾任广西镇安(今德保)知府的赵翼,以《土风》为题,描绘了“天保歌圩”男女青年对歌的情景:“春三二月圩场好,男女红妆趁圩嬲。长裙阔袖结束新,不睹弓鞋三寸小。谁家少年来唱歌,不必与侬是中表。但看郎面似桃花,郎唱侬酬歌不了。一声声带柔情流,轻如游丝向空袅。有时被风忽吹断,曳过前山又嫋嫋。可怜歌阕脸波横,与郎相约月华皎。曲调多言红豆思,风光罕赋青梅标。世间真有无碍禅,似入华胥梦飘渺。始知礼法本后起,怀葛之民固未晓。君不见,双双粉蝶结队飞,也无媒妁定罗茑。”展现了德保壮族先民们在生产生活中以山歌传情达意的情致意境。1470年,土司岑远继在“紫壁樵歌”崖壁上刻了一首诗:“门外青山近峻关,日斜樵子负薪还。竹枝歌唱凌云表,白雪声高裂石间。猿鸟飞来投古树,鱼龙惊动跃深潭。悬知此地升平日,来往唱和闲。”记载当时歌圩上唱山歌的情景。

专家认为,以壮族“三月三”为媒介、历史悠久的百色壮族歌圩具有很高的价值:

——保存了百色市壮族风俗。如田阳敢壮山歌圩祭祀布洛陀、靖西歌圩上的丢绣球、乐业歌圩中的串彩蛋、平果歌圩的花婆崇拜等都体现出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壮族风情。

——传承了百色市多种多样的壮族山歌。如靖西上甲山歌和下甲山歌,西林“甜多罗”山歌,田阳古美山歌、田州山歌,平果嘹歌、田东排歌,那坡县黑衣壮山歌,隆林各族自治县“颠罗颠罗那”山歌,乐业“蛮”歌,田林定安山歌,右江区的那毕山歌和龙川山歌,等等,这些壮族山歌内容广泛、创作手法高妙、旋律优美。

——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歌师和艺人。壮族诗人黄勇刹、著名音乐家李学伦都是从春晓岩走出来的壮族歌王。曾被台湾著名歌唱家高子洋先生誉为“心目中的邓丽君”的黄春燕,也是受到“民歌世家”的熏陶和感染最终成为了“广西民歌歌后”“壮族百灵”。田阳籍民歌手韦晴晴“亮嗓”国家大剧院,唱响壮族嘹歌“哟依嘹”《找个朋友来对歌》、新民歌《山中画眉》,其歌曲正是根植于壮民族土壤,故而有生命力、感染力。歌圩培养出来的壮族歌手更是不胜枚举。

——传授生产、生活知识的场所。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百色壮族歌圩由原来的以唱情歌为主转变为“山歌搭台,经贸唱戏”。百色各县(市、区)的有关部门利用山歌的感染力、亲和力,让山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推动百色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山歌搭台,经贸唱戏”工作的不断推进,让各县(市、区)的歌圩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如田阳的敢壮山歌圩、凌云的朝里歌圩、田东的仰岩歌圩、隆林的“三月三”壮族歌会,不仅传承了对唱山歌的传统,更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专家建议,借壮族“三月三”平台,弘扬民族文化,留住美丽乡愁,促进民族和谐,需要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文旅联姻,路,才能宽,走得远。

——对山歌进行抢救,申报“非遗”项目。山歌是歌圩之本,无歌不成圩,没有山歌,歌圩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所以当务之急是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要求,贯彻落实自治区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政策,认真开展壮族山歌搜集、整理工作,采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壮族山歌的文化表现形式进行真实、完整的记录并申报“非遗”项目。如那坡县目前已整理出几百篇壮族山歌目录,并收集整理了《婚庆歌》《新居入宅》《祝寿歌》三套壮族山歌原词。

——在广播电视台开办山歌栏目,宣传、推广壮族山歌。如那坡县在县广播电视台开设了《壮语故事》《山歌赏析》《山歌对唱》等栏目,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主持,以通俗易懂的壮语介绍山歌演唱技巧,为培养民歌后续人才拓宽了保护、传承的空间和平台,使壮族民歌得以有效传承和保护。

——大胆走出去,扩大影响力。民族文化的传承必须要让它们有展示的机会才有传承的动力。我们的很多壮族山歌多是养在深山人未识,要让观众喜欢并有传承之意愿,要做好它的推广宣传工作。2015年3月21日,由河南省文化厅、周口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原古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羲皇文化广场正式拉开帷幕,广西那坡县黑衣壮壮族民歌登台亮相,歌手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引起了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黑衣壮原生态四声部合唱《挑着好日子山过山》曾在新加坡举行的合唱比赛中获金奖,足见黑衣壮壮族民歌深厚的民歌文化底蕴。

——充分发挥山歌基地、传承人的作用。为了保护壮族山歌,探索建立壮族山歌传承基地,通过传承基地的建设,带动当地群众文化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利用基地传承山歌文化,并通过山歌代表性传承人的教、帮、带、传活动,对壮族山歌进行传播、传承和弘扬。

——山歌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实现双赢。百色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可以在旅游项目中捆绑山歌文化,在山歌文化产业中融入旅游要素,使壮族“三月三”更具魅力。

新闻推荐

唱民族山歌 赏壮乡民俗 品传统美食 百色市“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系列活动丰富多彩

本报讯(记者李晓红通讯员严彬航)春暖壮乡歌如海,八方宾客踏歌来。一年一度的“壮族三月三”即将来临,百色市的“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系列活动也随之拉开帷幕。“壮族三月三”节庆期间,百色市将推...

隆林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隆林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