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自己流汗,也不让农民受旱!” ——广西地矿局找水打井纪实
本报记者 唐广生
【新闻背景】2010年3月至2014年年底,广西地矿局承担了广西找水打井“四大战役”任务,累计成井2748口,从根本上解决了180多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冬日南国,寒意袭人。记者一行日夜兼程,在历时20天中,进偏远山村,访打井单位,听群众心声,真实记录下广西地矿人找水打井的精彩故事。
科学打井显本色
因地制宜找水源
走进东兰县金谷乡,极目四望,层峦叠嶂、沟壑遍野。
因为缺水,政府工作人员只能每周轮流到县城租用的一间带卫生间的房屋洗澡一次;1000余名中小学生每人每天仅分得几公斤水,除去煮饭刷牙洗脸,洗澡成了奢望。
此前也有地方打井队前来打井,但均无功而返,皆因金谷乡位于云贵高原向桂中岩溶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是广西找水特难之地。
受命的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利用国际先进的V8物探技术,确定最佳孔位,多次克服孔内垮塌、潜孔锤头断裂等困难,历时7月有余,终于打出了两口深度为350米和338.6米、水位达312米深的水井,每天出水量达240吨。
该队党委书记高武振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是广西开展找水打井工作以来水位埋藏最深的水井,是岩溶地区找水打井的一大突破。”
为了科学打井,广西地矿局多支队伍殚精竭虑、穷其家底。
第四地质队把从瑞典进口、价值500多万元的阿特拉斯全液压钻机调到了打井第一线。
广西三〇五核地质大队在融安县桥头村东茶屯大胆设计孔位,打破了该区域理论上不具备找水条件的说法。
南宁地矿地质工程勘察院在隆林各族自治县湾竹林屯打井成功,从此高峰丛岩溶旱区找不到水的现象成为历史。
广西地矿建设集团的胡纯龙,自创“小单元带状找水法”,在高山干旱地区找水打井成功率达83%,在我国大面积岩溶区找水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四大找水打井战役中,该集团成井373口,还为“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找水打井工程中的1750口井建好了坚固美观的泵房。
武宣县通挽镇安村禄宽屯,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请来多个社会上的打井队,其中有在美国留学过的打井专家,均以失败告终。2013年,广西二七三地质队凭借专业技术优势,在半山腰上成功打井,每小时涌水量达20吨以上。面对记者采访,老村委主任陈作英高兴地说:“打出水了,老百姓欢天喜地,通水的日子也成了村里的水节!”
【新闻链接】广西地矿局17支队伍配备了区内最先进的探测设备,共投入物探设备63台(套)、钻机348台(套),钻探进尺43万多米。在地下水深埋的高峰丛洼地区、地下水贫乏的碎屑岩区以及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分布区找水取得了重大突破;提交的1841个水源地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初步摸清了全区地下水分布状况。
一挂猪肉吃五顿
为民找水苦也甜
大新县榄西乡正隆村弄雄屯,群众吃水洗衣、牲畜饮水打滚,全在村边一张塘。因为缺水,姑娘往外嫁,媳妇不上门。黄阿婆说:“为喝上干净水,我盼了40年。”
负责该屯找水打井工作的广西北海水文工程矿产地质勘察研究院工作人员,发誓要找到新水源。
学物探专业的李皓是河南人,细皮嫩肉。第一天上大新工地,他就被蚊子叮得满颈是包。
51岁的张军说:“野外作业,蚊叮虫咬是常事,吃住也是大难题。”井点选在村庄外,住的帐篷扎在钻机旁,每周买一次菜,要到二三十公里外的县城。为避免猪肉变味,煮熟了挂起来,吃一次煮熟一次,五天煮了五次。老婆来探亲,心疼得直掉泪。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采取找小构造的办法,打出了日出水200吨的水井。弄雄屯40年饮水难一朝化解。
在隆林各族自治县下岩脚屯,广西第四地质队的邓晶为定位水源,身绑粗麻绳,下到仅容1人的天坑45米处,跳进水中用罗盘定位。他的同事韦建发和屯里七八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坑上拉绳帮忙。待其出来,已是全身湿透,两腿发软,瘫坐在地。靠着这个精准的定位,一举打出了一口每天涌水量480吨的水井。
对下洞经历,邓晶记忆犹新。有人问:“当时怕不?”答:“能不怕?但为民找水苦也甜呐。”
记者了解到,在找水打井攻坚战中,设备进不了场,队员们手扛肩挑;施工没有水源,就用人提车拉;居住的是露天帐篷,吃喝就地埋锅造饭;冬天寒风肆虐,夏天酷热难耐。目睹过农村缺水现状,队员张宁说得好:“宁可自己吃苦流汗,也不让农民没水受旱!”
【新闻链接】广西地矿局最多时出动1518人,先后完成了52个县(市、区)2414个村屯1∶1万水文地质调查,对基本具备打井条件的2248个缺水村屯开展物探工作,在2112个村屯开展水文地质勘探。
一面锦旗表谢意
吃水不忘挖井人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打井队的恩德,我们无以回报哟!”日前,记者来到崇左市江州区濑湍镇仁良村岜傲屯采访,村民韦俊打开水龙头淘米,准备做饭,他的一番话依旧满含感激。
这个400多人的屯子,缺水出了名。家家户户后院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水缸,屋顶修成平底,四周水泥围砌,为的是在下雨天时承接雨水,“用水贵如油,洗菜洗手再喂牛。我们每月还得用牛车到周边村镇买水喝,一车4吨水,得花130元。”
2013年夏,广西第四地质队奉命前来打井,因溶洞裂隙充填大量淤泥,最终以干孔告终。守在钻机旁的岜傲屯组长无法接受这个事实,重叹一口气,栽倒在了岩石上……
不能辜负老乡们的期望。第一口井人马撤出,换成第二台钻机进场,异地打井另开张。第13天,终于成功打出了一口每天涌水量480吨的水井。
出水那天,村民们欢天喜地,人人洗大澡,家家洗衣被。群众还在屯里自发组织了一场文艺晚会,自编自导唱大戏,载歌载舞谢恩人。
在各打井找水点,为答谢找水队员的恩情,村民们有的助抬钻机,有的修路进场,有的帮忙做饭,有的地方树起了“民心井”碑……
2014年6月,广西三〇五核地质大队在永福县罗锦镇米田三达屯,打出了一处日出水量达到1万吨的双孔水井,成为广西找水打井工程最大水量的机井,4万多人饮水难成了历史。感动不已的当地政府人员送上一面大锦旗,上书:“钻井换来甘泉水,一心扶农献真情。”
三达屯村民梁斌动容地告诉记者:“党和政府给我们打的是救命水,是致富水。有水的日子好啊,你看我家都用上洗衣机了,从此不再看天吃饭了!”
【新闻链接】自治区财政投入5亿多元,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找水打井大会战。广西地矿人克难攻坚,不负众望,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1750口井的目标任务,造福缺水民众,受到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新闻推荐
本报隆林讯4月24日,笔者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平班镇管肖村看到,村民正在选摘上市的西红柿。村民王永祥说,他和老伴种植反季节西红柿已有10多年,每年都是在10月种,次年的2-5月陆续上市。目前,西红柿市场批发...
隆林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隆林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