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015中国·广西·隆林彝族文化艺术节开幕 各地彝族同胞欢聚一堂共展彝风神韵 □本报记者 李 磊 文/图

百色早报 2015-11-13 02:17 大字

开幕式现场张海云(右)在展示弦子演奏  

细雨纷纷,伴随着喜庆的礼炮声,昨日上午9时,2015中国·广西·隆林彝族文化艺术节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城东民族文化广场开幕,来自川、滇、黔、桂等地的彝族同胞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欢乐的盛典。

据了解,此次2015中国·广西·隆林彝族文化艺术节活动以“彝风神韵 唯美隆林”为主题,旨在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充分展示地方丰厚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推进隆林文化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促进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活动邀请到了国内研究民族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川、滇、黔、桂的彝学会代表团及相关领导、商客等。

原汁原味的葫芦笙

一声声葫芦笙响起,舞台上是广西那坡彝学会代表队带来的葫芦笙舞《边寨彝家欢》。乐声中,几名葫芦笙吹奏者缓缓走出,十几名彝族少女身着艳丽的传统服饰在旁舞蹈,热闹喜庆。

葫芦笙是彝族的一种吹奏乐器,以葫芦为笙斗,细端穿孔接一长管为吹口,笙管由黄枯竹所制,有四至八管不等。代表队成员王春英告诉记者,每年节庆日大家都会拿出葫芦笙来吹奏,合着曲子,大伙跟着跳起来。葫芦笙演奏者汪全忠已有十多年的葫芦笙吹奏经验,他手拿葫芦笙,对记者说:“30多岁开始学的,难学,里面有不同的复杂的音调,很多孔,音调多,复杂,一般人学不来。但是这是我们民族的艺术瑰宝,是我们彝族的风俗,我们要传承下来。按着原来的样子,原汁原味的传承下来。”“我们是第一次来到隆林参加这个活动。心情很激动。”王春英接着说,“能够来这里参加这个活动,跟我们彝族同胞在一起心里很开心。我们永远和彝族同胞在一起,心连心。”

代代相传的弦子

来自云南普者黑的张海云是一名月琴弹奏者,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次他和同伴们一起带来富有当地特色的月琴表演。

“月琴我们也叫作弦子。我学了30多年了,从小就学了,是祖传的,家里代代传下去。”张海云坦言弦子并不好学,不仅学者要有一定的天赋,还要勤奋刻苦,自己也是通过慢慢摸索才学会的。张海云家中代代弦子传承,他告诉记者,弦子需要边弹边舞蹈,有些舞蹈动作名为“龙摆尾”,就是跳起来的时候要像龙甩尾巴一样,有的动作叫“小鸡掏食”,就如同小鸡在找食物,这些都是传统的舞蹈动作,将动物的生活形态融入到舞蹈中。说罢,张海云弹奏起来,记者见到张海云手中的弦子琴头犹如龙头状,旁边挂着铃铛,拨动弦子,琴头受到震动,铃铛清脆的“叮铃”声和轻快的弦乐声融合在一起,引来周围民众纷纷观看。“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这是我们民族的一种爱好,也是我的爱好。现在我的儿子、孙子们也都会弹,会跳。”他自豪地告诉记者。

隆林彝族文化保留良好获好评

“这里彝族的人口少,但是民族的风俗文化得到很好地保留下来,很难得。”四川省西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开莲告诉记者,自己是第一次来到隆林,看到隆林彝族文化的保留良好而感到高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典范,因为没有什么外来文化的入侵,虽然只有4000多的彝族人口,但是能够办这样一个活动,证明这里的其他民族和政府都很认可这个文化。隆林彝族不仅保留了它的特色,还能够融合进当地的多民族文化大家庭,这是件好事。”罗开莲说。

据悉,此次彝族文化艺术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中国·广西·隆林彝族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及文艺汇演、民族民俗文化活动、招商引资、经贸洽谈会、彝族文化学术交流座谈会、大型篝火联欢晚会等精彩节目。

新闻推荐

欠款不还 “老赖”获刑

本报右江区讯  甘某是一名生意人,本该讲诚信,但他却欠款不还,被法院强制执行后,有能力偿却依旧我行我素。虽说事后甘某积极偿还了欠款,但仍被法院...

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隆林各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