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壮学会:用别样方法传播民族文化 □本报记者 胡 珺 李 磊 褚良春
壮协会主要会员合影。(图片由韦德华提供)
今年春节前后,壮语配音的86版《西游记》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壮族同胞中十分火热,男女老少人人爱看,配音的光碟成为不少年轻人孝敬长辈的新年礼物(详见本报3月10日4版《唐僧师徒“到”隆林 叽里呱啦说壮话》)。这些光碟都是由隆林壮学会的成员配音并剪辑制作的,他们为何要用壮语给《西游记》配音?记者来到位于隆林各族自治县新洲镇的壮学会所在地一探究竟。
为传播壮民族语言给电视剧配音
“现在在隆林,特别是年轻一代会说、会应用壮话的人很少。我们一直在想有没有办法来挽救这个民族的语言,后来我们想到能不能用一种特别的、群众喜欢的方式来传播我们的壮话呢?想来想去就想到尝试给电视剧、电影配音的方式来做,看群众能不能接受。”提起用壮语给电视剧配音,参与配音的隆林壮学会会长唐光华高兴地向记者介绍起来。而《西游记》是一部经典的电视剧,娱乐性很强,老百姓比较容易看得懂,并且重播率很高,几乎家喻户晓,里面也传播了道、佛等文化,老百姓相信、认可里面的东西。所以隆林壮学会决定用壮语给《西游记》这部经典之作配音。
2014年8月左右,隆林壮学会里4个经常在一起做文化、对壮语比较了解的成员组成了配音小组,每人凑了5000元钱买来一些简单的录音和制作设备,建了一个简易的录音棚,开始用壮语给《西游记》配音。
精心制作深受群众喜爱
因为白天大家都要上班,所以一般选在晚上和周末的时候才聚在一起配音。每次配好音制作出来之后大家一起看一遍,哪一句感情投入得不够就重新配,嘴型对不上的也要重新来,最多的时候有过一句话重配三四次的经历,最终确定配好以后又连夜进行剪辑制作,剪不好的又重新再剪。无论是配音还是剪辑制作,配音小组始终用最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壮语版《西游记》一经面世就受到了群众的欢迎。“最先关注这个的是老年人,有些店铺在街头播放,一些老人家不吃早餐也要蹲在那里看,很多中年人也很关注。”韦德华说。春节前后,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来,留守在家的老人有了足够的零花钱买碟片看,一些在校学生放假回到家乡看到这个也开始关注起来,甚至已经传播到西林一带。
过年前韦德华到西林县古障镇走亲戚,给老人送去了几期壮语版《西游记》,老人高兴得不得了。因为是留守老人带着孙子在家里,舍不得多买,只买了第一期,总是反复看,剧中台词孩子都能背下来了。
得知群众很喜欢他们配的《西游记》,配音小组受到了很大鼓励,就有了继续干下去的动力。“因为看得不过瘾,经常有人到录音棚来问‘录得没有啊\’,偶尔还会有人客串上一两句台词。”提起老百姓对他们作品的喜爱,韦德华言语中满是喜悦。从刚开始配音时字节方面难掌握到后来掌握技巧,从配第一期时用了将近一个月到后来只用一星期就能配好一期,耗费很多精力,大家也慢慢摸索出配音和剪辑的方法。现在配音的时候人已经入情入境,角色哭的时候他们也会哭出来,角色开心的时候他们也开心,有时候喊得喉咙都沙哑了。但看到群众欢喜着迷的样子,他们觉得所做的这一切很值得,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好和保护与传承壮文化的坚持。
配音过程难处多
说到用壮语给《西游记》配音,可不是简单地按照台词用壮语念出来这么简单。首先得熟悉原剧了解剧情,其次就要进行翻译。为了翻译好台词,4个人经常在一起讨论,实在不明白的就去请教老一辈的人。翻译的准确程度必须达到汉语里有多少个字节,壮语里边也要有多少个字节,字节相符了说话的节奏、口型才能对得上。“对口型的难度比较大。”隆林壮学会副会长韦德华说,“有时候汉语两个字能说明白的,壮语两个字说不清楚,特别是《西游记》里常讲到佛法,那些内容很深奥,无法直接翻译过来,我们只能先理解它的意思,然后用壮族山歌通俗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解释里面说的道理,中心不变,自己根据字节来编,这其实已经是一次重新创作。”《西游记》中有些情节老百姓可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配音小组就自己加上旁白解说,让老百姓更容易看得明白。
韦德华告诉记者,《西游记》里角色多,角色越多对话难度就越大,而配音小组只有4个人,就必须一人承担多个角色的配音,还必须根据角色的特点来找不同的发音部位,以便声音更接近人物的性格。“比如正派、稳重的人物如唐僧、各路神仙等,就得配浑厚的声音,孙悟空的声音是机灵的,妖怪的声音都是很怪异的,就根据这些特点发舌尖音、舌根音等,有时候还会借助一些小工具。”说着,韦德华就拿起一本杂志卷起来,朝着卷起的洞中说了句台词,立即发出了浑厚的声音,真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有时候同一个人配音的几个角色正好对话,为了追求好的效果,配完一句就得暂停,酝酿好下一个角色的情绪、找准发音位置后再配下一句。
多种形式展现民族文化
“语言是一个民族重要的标志,为什么我们到外面听到家乡的话会这么亲切就是这个原因,它能让人找到一个民族的归属感。”韦德华表示,其实老百姓喜欢壮语版《西游记》的真正原因就是听到自己熟悉的最古老的语言出现在电视剧上,感到十分亲切,特别是有些小孩子已经不知道古老语言中的礼貌用语,不知道该怎么称呼长辈,老百姓们觉得在壮语版《西游记》里从礼仪礼节还有古壮话里面的押韵都能学到,还能重新感受到自己民族语言的魅力。
在用壮语给《西游记》配音以前,隆林壮学会通过每年过年在乡镇组织壮剧表演、三月三举行歌会等形式推动壮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活动除了让壮族年轻一代了解、喜欢本民族的文化,还让越来越多人喜欢穿自己的民族服装,为自己的民族服装感到自豪,拯救了壮民族服装产业,很多人又拿出古老的织布机织布做民族服装,也拯救了传统民族服装文化。今年正月初八,隆林壮学会还第一次举办了八音坐唱比赛,“两千多名演员参赛的场面十分壮观,目的是想通过这种比赛的方式让各个参赛团队提高自己的技艺,且能够有更多传人出来,通过比赛推进这个传统文化的传承,让更多老百姓了解八音。我们做的这些活动,包括用壮语给《西游记》配音,这么做是想通过这些不同的载体让不同的人群来了解壮文化、壮族语言,用文化来感化人是最好的方式。”韦德华说。
新闻推荐
民警在酒店内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近日,隆林各族自治县公安局刑侦大队跨省追踪,速破一起非法拘禁案,抓...
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隆林各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