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59岁苗家妇女“弃艺从桑”□本报记者 龙潇 文/图

百色早报 2014-07-19 03:44 大字

杨有丽在桑园里摘桑叶  

230多亩的桑园郁郁葱葱,100亩的西贡蕉、60亩桑树苗、5亩竹柳、10亩饲料草,还养殖着兔子、山羊、鹅、鸭等,这是记者在隆林各族自治县者浪乡坡合村克保屯见到的立体种养场景,也是59岁的苗家妇女杨有丽绘制的一幅“蚕梦”图。

退休妇女当“蚕娘”

个子不高、身材微瘦的杨有丽,2006年从田阳一所幼儿园退休,子女均已成家立业,按说59岁的她本该到了子孙绕膝,尽享天伦的年岁,可她却从南宁回到家乡隆林的一个小村子,当起了一名“蚕娘”。

这一改变,源于一位好友的邀请,更出自杨有丽多年来的“蚕丝情结”。去年7月,在南宁一家休闲山庄专职表演芦笙舞的杨有丽,收到了隆林一位老友的短信,短信中说近年来政府扶持种桑养蚕,问她有没有兴趣回乡发展养蚕业。接到短信后,杨有丽思考了近一个月。其中,很大一部分阻力来自子女。“我一直喜欢文艺表演,在山庄每个月也有2500元的工资,最主要的是能和在南宁工作的子女生活在一起,他们不希望我这个年纪了还那么操劳。”子女的劝阻,最终没能留住杨有丽。

“在山庄表演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再加上我从小就很喜欢蚕丝,也喜欢养蚕。”很多人选择种桑养蚕是看重其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而杨有丽更多的是源于热爱。杨有丽小时候就和母亲在自家地里零星种植桑树养蚕,取蚕丝染色绣花。从那时起,白白胖胖的蚕宝宝,晶莹剔透的蚕丝,深埋在了杨有丽的心底。也正是这难以割舍的“蚕丝情结”,让能歌善舞,在各种文艺比赛中屡屡获奖的杨有丽,毅然回乡,走上了养蚕路。

被封“蚕痴”

返乡创业,成就事业,说起来容易,但其中的困难和艰辛是难以想象的。杨有丽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缺乏技术。为此,她自费跑到隆林德峨镇龙洞村、常么村的蚕户家中学习养蚕。“去到蚕户家我都主动帮他们做工,买肉买菜还经常掏钱给家里的老人,虽然一个地方才待十多天,但和他们建立起了很好的关系,也初步学到了一些养蚕技术。”随后,杨有丽又参加了县农业局开办的种桑养蚕培训班,并到河池宜州考察学习。

紧接着,土地又成了摆在杨有丽面前的一道难坎。他们先后去到者保乡、平班镇考察,跑了好多地方,有的前前后后去了四五次都没谈成。“不是土地不适合,就是租金太贵。”最后,他们把目光锁定在气候适宜、水源较充足、交通便利的者浪乡坡合村克保屯。抱着摸索尝试的想法,他们原计划只租五六十亩地,不曾想,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主动提出不要第一年的租金,等到第二年有效益后再一起结算。租地一下子增至了200多亩,种桑规模在隆林数一数二。

去年11月初,200多亩的桑园热闹起来。“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从县城骑50来分钟的电动车赶到村里和农户一起种植桑苗,傍晚六七点才收工赶回县城,回到家都累得不想动了。”更让杨有丽焦心的是,部分桑苗种下后被老鼠啃坏,靠近村子的地也有不少桑苗被村民饲养的鸡啄食,不得不重新补种,前后约补种了五六次。

“种桑养蚕不能‘偷工减料\’,每道工序都不能省,而且要做得认真、仔细,不能马虎。”在杨有丽的悉心管护下,桑树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但她也累得不轻。“一次睡到半夜我突然喘不过气,当时真以为自己不行了,就拼命爬到门口打开大门,向周围邻居求助。”当起“蚕娘”后,杨有丽的生活少了歌舞相伴,多了操劳与牵挂。患有美尼尔氏综合症的她,常因劳累过度感到身体不适,但这些她从不和子女提起,怕他们担心。满脑子都装着桑园的她,时常梦到桑园、蚕丝,有时甚至习惯性地把衣服当作桑叶撒在床上,陪她一起的姐姐常叫她“蚕痴”。为了更好地打理桑园,杨有丽特地租了一栋民房,于今年农历正月十五正式住进克保屯,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

收获一斤三两六

今年初,在县科技局、农业局等部门的指导下,杨有丽他们成立鑫园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主要是克保屯,坡合村附近及德峨镇三冲村的农户,共85户256人,其中贫困户50户150人。

桑苗长势好,合作社也顺利成立,可对于没大规模养过蚕,也没有多少养蚕经验的杨有丽而言,“吃螃蟹”并不顺利。“第一批我们养了10张蚕,先喂的5张出现中毒现象,剩下的5张尽管我们很小心,但还是没能保住多少。” 由于一些工人缺乏经验,喷药时剂量把握不准,致桑叶残留农药,结果只得了一斤三两六的蚕茧。按一斤20元的价格算,杨有丽几个月的付出只收获了20多元,但这20多元给予她的不是挫败,而是更大的斗志。

“第一次失败等于是交学费,我始终坚信我们能做好。” 为了养好蚕,杨有丽跑去一些蚕养得好的蚕户家取经,晚上查看各种资料书,写心得。“看见蚕就舍不得走,时刻观察蚕醒着还是睡了,有没有虫,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一开始,因没有专门的养蚕用房,受通风、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影响,蚕虫容易感染各种疾病,今年上半年,在县扶贫办、农业局、科技局等部门的帮助下,杨有丽他们又建起了三座大蚕房共1000平方米,一座近300平方米的小蚕房。为学到更全面、先进的技术,他们又从四川聘请了一位有着30多年种桑养蚕经验的老师傅前来指导。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设备的改进,杨有丽养蚕的效益开始凸显。今年5月份以来共养了大蚕4批,收蚕茧近2000斤,收入约4万元。

“现在还是起步阶段,我更注重打基础,不是只盯着效益看。”从租地种桑苗到桑园管理,杨有丽他们已投入五六十万元,一些人为他们的“狠劲”捏了一把汗,但看到桑园里生长旺盛的桑树,蚕房里洁白如雪的蚕茧,杨有丽始终坚定着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

编织“蚕梦”

效益是最好的榜样与动力。杨有丽他们取得的初步效益村民看在眼里,一些原来对养蚕有顾虑的村民也产生了兴趣,纷纷前来咨询、学习。29岁的村民黄文海就在杨有丽的指导下,试养了一批蚕,赚了3000多元,这也让黄文海吃下了定心丸,打算扩大养蚕规模。还有部分村民欲与他们购买小蚕饲养。对此,杨有丽很欣慰:“能带动大家一起发展,我们回乡创业的目的就达到了。”雇请工人时,杨有丽也特地照顾年纪较大或身体有残缺的村民,让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愿望。通过聘请农民到基地护理桑树,采摘桑叶,养蚕等方式,扶持当地贫困户累计达486户2473人次。

如今,杨有丽编织的“蚕梦”在不断扩大,为提高经济效益,他们在基地除了种桑树外,还套种红薯等,并精心布局,带动群众在基地周围联合搞立体种养,目前已种下了西贡蕉、桑树苗、竹柳、饲料草,养殖了100多只兔子、120只黑山羊、150只鹅、500只鸭子,还计划在河中养殖高档鱼,条件成熟时再开办休闲山庄。桑蚕基地走上正轨后,杨有丽有两个愿望:一是将桑蚕基地打造成全县的示范基地,带领周边群众种桑养蚕,抱团做大养蚕业。二是利用桑树全身都是宝的资源优势,发展循环利用,提高蚕桑附加值,真正实现种桑养蚕致富。

除了在经济上起带头作用,杨有丽也致力于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今年春节期间,她策划组织了一台晚会,所有节目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乡土味十足的自娱自乐活动变成邻里同乐,拉近关系的大聚会。喜好艺术的杨有丽希望在带动村民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能把农村的文化活动热热闹闹地搞起来,让村民实现经济、精神“双富裕”。

新闻推荐

布越调壮歌的名称 □李建忠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谈到布越调山歌(或称布越调壮歌,下同),首先必须给它命个名,也就是说必须先正其名,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不管是人还是物,古人对其名称是很...

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隆林各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