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鲁:十年练一技 “山民”变“水民”
袁同英(左)的“水上猪” 李仕海在自家网箱上喂鱼
□本报记者 陆照德 通讯员 吴俸学 黄盛昆 韦达书 文/图
在隆林,天生桥、革步两乡(镇)库区沿边村庄的居民在这10多年来,早已学会“靠水吃水”——养鱼致富。而共饮一江水的金钟山乡的一些居民也陆续从打工的奔波劳苦中回过神来,加入养鱼大军。他们发现,原来在家养鱼的收入跟打工差不多,还比较自由,可以照顾家人。该乡的怀鲁屯即是此中典型。
大水涌到家门口
别人去打工他留下来“试水”
怀鲁屯属金钟山乡乌冲村,1997年以前,怀鲁屯是个典型的山村,距离南盘江还挺远,村民们“靠山吃山”。直到1997年,天生桥国家一级水电站建成蓄水,大水涌到村门口,家里的田地基本被淹没,村庄却因与水面有些距离,不在搬迁移民之列。从此,他们不仅没足够的田地耕作,外出还要靠坐船,为了生存发展,年富力强的村民们慢慢走入外出打工的浪潮中。
在这个浪潮中,村民李仕海选择留下来。原本,李仕海不读书后,回家耕田种地,也做一些木耳、桐果生意,过着一个普通山民的生活。但大水涌到家门口后,他深信生于斯长于斯的山水能给他一条出路。于是他买回一条小木舟,几张渔网“试水”,在原怀鲁河的库区水面上打鱼捉虾,慢慢积累了水上生存的经验。
2002年,李仕海学会了网箱养鱼,那一年,他的妻弟王斌从广东打工回来,得知姐夫在家乡养鱼,挣了一些钱,算起来跟打工差不多,还挺自由,于是王斌出资“入股”与姐夫李仕海一起养鱼,此后没再外出打工。
如今,两人的网箱已是整个村最大的,每年能养出几万斤鱼,是村里的养鱼模范。而李仕海也已经成为这个村庄最大的网箱养鱼户,并先后召唤他的妻弟、兄弟、外出打工的村民回到家乡养鱼。这个50户的小村庄,如今大半人家都养鱼,在家门口过上了殷实的生活。
“水民”养殖攻略:生态鱼、猪鱼混搭
从打鱼捉虾到慢慢摸索养鱼,李仕海用十多年时间钻研,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靠山吃山的山民,也可以靠水吃水地生存。
“养鱼压力很大,起初我没有什么钱,也不敢养很多,慢慢摸索着走过来的,这两三年才扩大规模,顺利的话,能出产鱼6万斤以上。”李仕海说,进入夏季后,鱼很活跃,吃得多长得快,资金跟不上,没饲料喂食,断粮后的鱼很难长起来,为此,他贷款了5万元买鱼饲料。
除了网箱养鱼,怀鲁河面上的库区还成片地漂浮着白色泡沫围成的养鱼区,李仕海说那是生态鱼,养大头鱼、白鲢鱼,不用喂食,鱼吃水中浮游生物,护理比较轻松,不过生长周期稍长。目前怀鲁屯村民主要还是以养生态鱼为主,网箱养鱼投入成本大,只有五六家在养。
在怀鲁河面上养鱼的村民,要数岑正兵夫妇较有特色,他们下河养鱼后,家里还喂着10几头猪,两边顾不过来,后来干脆把猪搬到网箱上来养,猪圈就搭建在网箱上,下面养着鱼,鱼吃着猪粪。岑正兵的妻子袁同英告诉记者,他们并不晓得什么是“立体养殖”,当时主要是为了方便照顾猪,如今她的几头大肥猪因为太大,还没卖出去。
目前,怀鲁屯村民已全部自费搬迁到怀鲁河畔建立新寨,新寨通了公路,村民外出回家都不用坐船了,交通很便利。尤其是养鱼的居民,村口水面即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渔业养殖区,李仕海的二哥李仕云的网箱就在村口水面,他说水涨到最高时,距离他家门口只有10来步。
背景资料: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句古话对于隆林各族自治县的水边居民来说,恰如其分又有些曲折,水电站库区蓄水后,出现了很多像怀鲁一样的村庄,山民都变成了水边居民,他们转变观念适应“水环境”,养鱼是最重要的突破。该县水产畜牧兽医局提供的资料显示,1998年,该县投料网箱养鱼只有6箱。10几年来,发展迅猛,截至2014年上半年,该县渔业养殖总面积52469亩,总产量8268吨。其中,池塘养殖面积375亩,集约化网箱养鱼新增250箱,总产量达7236吨,生态简易网箱1万箱,产量500吨,库湾围栏7500余亩,产量450吨。养殖品种包括鲤鱼、草鱼、鲫鱼、罗非鱼、鲶鱼等。近年来,经过小网箱改成大网箱后实施机械化投料,大大提高了养鱼的效率,渔业已经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新闻推荐
本报隆林讯 隆林男子王林以贩养吸,向他人购买12克海洛因,并二次贩卖毒品给其他吸毒人员。近日,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以贩卖毒品罪判处王林有期徒刑7年零6个月,并处...
隆林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隆林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