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杨六斤剧情逆转伤害了谁

北部湾晨报 2014-06-30 11:17 大字

广西14岁男孩杨六斤的故事继续发酵,不过剧情逆转令人意外。记者调查发现,杨六斤并不像此前媒体报道的那么惨:他不是独居6年,而是25天;吃野菜当地居民常有,杨六斤只是吃得多一点。更重要的是,杨六斤享受国家规定的各项补助,还有低保及公益基金支持他。

爹死娘嫁,杨六斤确实是个苦孩子。问题是,苦孩子是个普遍现象,不具备独特性。如果仅仅是个普通的苦孩子,杨六斤的命运还会不会发生逆转?如果没有“独居6年”“吃野菜充饥”等细节,他会不会在经历见诸媒体后,迅速聚集500余万元善款?

媒体最初报道杨六斤遭遇时,初衷可能是善意的,为了帮助这个苦孩子,不惜放大他的悲情与苦楚,也取得了引发关注的效果,迅速改变了杨六斤的生活。可是,引起公众强烈同情和吸引大量捐款的报道,经过再调查,却有较大出入,这引起了一连串的问题。杨六斤的剧情逆转伤害了谁?

此前,我们还在为500万元的善款而感动,如今这笔巨款却成了“烫手的山芋”,很多人会质疑,如果杨六斤没有此前报道的那么惨,那么他是否“配得上”这500万元善款?今后,公众再看到类似新闻时,还能否毫不保留地奉献爱心,他们会不会去怀疑报道是否有夸张作假的成分?

杨六斤报道引发的起伏跌宕的剧情让人无比感叹。如果说最初的报道引发公众捐款热潮是第一季,深圳“抢人”的误解是第二季,对杨六斤生活境遇的真实还原则是第三季。

公众更为关心的是,这部剧集到底该如何画上句号。500万善款怎么办?隆林各族自治县政府表示,这笔巨额善款将完全尊重杨六斤及其监护人的意愿,确保每一份爱心善款都用在杨六斤的学习生活上;关于杨六斤的去留问题,也将充分尊重杨六斤本人的意愿。

至此,杨六斤的故事并未结束。反观众多由苦难引发的慈善,几乎都遵循着这一规律:媒体设置议题,悲情的故事带来海量的捐款。善良的人们通过最质朴最简单的捐款来表达爱心,此外少有其他渠道。同样以杨六斤为例,公众都在忙着捐款,没有谁能规划一下一个孩子的成长到底需要多少钱,除了钱之外还需要什么资源。捐款是最简单的方式,但也是原始的盲目的。如果能有一个值得公众信任的机构或组织,去引导人们实现更高层级的慈善,那么很多慈善行为中的尴尬都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

如何做慈善,怎样的慈善才能不伤害公众的爱心,杨六斤的故事又给媒体和公众上了一课。 (陈方)

新闻推荐

骗取救助金两贪心男获刑

日前,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对一起采用虚构事实、骗取国家救助资金的案件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黄达某、王某恒犯诈骗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20000元和有期徒刑一年零三个月,并处罚金1...

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隆林各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