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县一台戏 □本报记者 卢 茜

百色早报 2014-04-19 04:01 大字

壮剧文化艺术节是田林北路壮剧整体水平的集中展现□黄卫平 摄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授予田林县“中国壮剧传承研究基地”称号□黄卫平 摄  

连日来,田林县利周瑶族乡和平村壮剧团长李爱莲又开始忙活了,每周六七次的排练也已经不再是为了单纯过过戏瘾,她早已经开始为今年的壮剧文化艺术节排练节目了,今年她所带领的平坤剧团出演壮剧《戏家婆》。与去年不同的是,这次她再也不用担心剧团登不上县城的大舞台了,因为今年壮剧艺术节的表演方式发生了大转变。

编者按:

说起田林,你或许知道它是广西面积最大的县,但你更应该知道,田林还最有“戏”——这台戏,它已唱了300多年,至今长盛不衰,并唱进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台戏,它在该县目前有着73个剧团,300多个剧目;这台戏,它已唱出了广西,流传到了周边的云南与贵州。它就是田林北路壮剧。

今日起,记者带你走进田林,一探它的“戏”。

村汉村姑抢“吼敢”

“去年经过初赛,我们乡只有百达、坛伏、祥杏、爱善4个剧团能够去县里参加决赛的机会,今年县里取消初赛,让所有想表演的剧团都能进城表演,我们全乡11个剧团都能去‘吼敢\’(壮语,意为赶歌圩)啦!”李爱莲高兴地说,去年她们剧团虽然没能进入决赛,但成员们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对壮剧表演的热情,反而越发积极,在乡村的戏台上,很多种田养猪的大姑娘小媳妇也能有板有眼地演唱“乖呀咧”,扶犁掌耙的庄稼汉子也可生动地演绎着各种小生、公子、老武、小丑等角色。

“时下正是春耕大忙,你们平时怎么排练节目?”记者问起时,李爱莲表示,村民们都是白天下地种田种玉米,晚上集中排练,虽然累,但有机会去县城里参加表演,大家都很乐意。“在村里这些演员可都是享受‘明星\’的待遇咧,演员除了种田种玉米,所有家务活都有家人包办,吃了晚饭就能直接来排练,在村民们眼里进城演戏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李爱莲说,近日的排练就有很多老戏迷来听戏过“戏瘾”了,不管是演员还是群众大家都很期待这次进城演出。

“没有剧团的村屯,群众自筹物资,写请帖,邀请剧团到自己村子唱戏。村长组织村里男女老少带米花、糖果、香烟等食品,敲锣打鼓到村头迎接,双方锣鼓齐鸣。村民拉演员到自家作客,拉得越多就感到越荣幸,并用最好的菜来感谢款待。”回忆起以前到各个村寨表演壮剧的热闹情景,田林那比乡八麻剧团的团长黄维建很是感慨,每到春节、三月三等节日,壮剧演出已成为当地村民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大餐,演员和群众对壮剧的热情都很高,剧团还经常应邀到一些村屯“巡回表演”,每次剧团表演,当地群众都争相前往观看,很是热闹。“如果逢年过节不唱戏,群众是不会放过剧团的,壮剧和群众密切相连,广大农民都离不开它。”黄维建说。

政府搭台  群众唱戏

“去年的壮剧文化艺术节采取在5个分赛区选出19个剧目后,在县城进行决赛表演的方式进行,但是很多落选的剧团积极性很高,强烈渴望在同一个大舞台表演,于是今年县里就听取群众意见,让有意演出的剧团都能上台表演。这次全县58个剧团同在一个戏台上竞技,可以让各个乡镇的业余壮剧团在展演评比中逐年进步,推动田林县北路壮剧整体演艺水平的上升。”田林县文化馆馆长王福干说,在各乡镇村屯,壮剧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近年来,田林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北路壮剧品牌,加大扶持民间壮剧文化,实施“十百千”文化惠民工程,计划扶持100个业余剧团,所有很多消失几十年的壮剧团开始复苏。目前,田林已经连续5年把恢复发展和扶持壮大农村业余剧团列入为民办实事的内容,县级财政先后投入600多万元,为剧团添置服装、音响、器乐等设备。同时,为40多个村屯建戏台等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切实解决剧团排练节目的场所。每年的春节等重大节假日,鼓励和引导各业余剧团在村屯巡回交流演出,同时,举办壮剧编剧培训班和化妆培训班,帮助业余剧团提高演出水平。

在政府的扶持下,全县业余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据统计,截至2013年8月,田林已兴建村级永久性戏台28座,加上原来的简易戏台,全县有村屯戏台50多座,民间壮剧演出更是如火如荼,每座戏台每年都上演北路壮剧10场以上。目前,田林业余壮剧团已经从2006年的8个发展到73个,壮剧团在田林各地如同满天繁星,各种壮剧团遍布各乡镇的村屯,演出常年不断,深刻地改变着农民的精神面貌。

“北路壮剧”成为田林文化名片

一场“吼敢”艺术盛宴让壮乡田林每年农历三月都沸腾起来。自2006年,田林壮剧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田林以“弘扬壮剧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 2007~2009年成功举办三届广西(北路)壮剧文化艺术节;2009年,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授予田林“中国壮剧之乡”荣誉称号;2013年,自治区文化厅还授予田林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广西壮剧文化艺术节从此提升到中国壮剧文化艺术节,标志着壮剧走出田林、传遍广西、迈向全国。2010~2013年田林连续举办四届中国壮剧文化艺术节。艺术节期间,壮剧展演是重头戏,参演的既有本县剧团,也有右江区、德保、靖西、凌云、隆林、西林等应邀而来的壮剧团,为壮剧界交流切磋提供了大平台,仅2013年的壮剧展演就演了七天七夜共计76场次,观众约30万人次。

如今,田林村村都搭起了戏台, 许多年轻人加入到壮剧的队伍中,壮剧声名远播,不论县城的大街小巷,村村寨寨,不论领导干部、普通百姓,无不说壮剧,唱壮剧,演壮剧, “北路壮剧”乃至“壮剧”已成为田林县的文化名片。

相关链接:田林北路壮剧

北路壮剧是壮剧的两大分支之一,使用壮语北部方言演唱,它诞生、繁荣、传承于广西田林县。至今,以田林县为中心,北路壮剧广泛流传于百色市的右江区、凌云县、隆林各族自治县、西林县,云南省的富宁县,贵州省的册亨县等,深受桂西北壮族群众喜爱。是壮族文艺园地的一朵奇葩,具有广泛的学术研究价值。

壮剧起源于明朝末年的田林县旧州镇,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就有了内容丰富的唱本《太平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的形成经历了板凳戏、门口戏、游院戏、地台戏、搭台戏等阶段。

北路壮剧音乐经过历代艺师的改革、发展,至今已有36个声腔。“正调”是北路壮剧的主要唱腔,由旧州山歌发展而成,调式稳固明朗,旋律恬静优美。

北路壮剧上演的剧目除了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其它剧种相同之外,还有自己创编的剧目。经统计,其传统和移植剧目有300多个。

北路壮剧行当较齐全,主要有生、旦、武、丑四大行当。生角有小生、中生、文生、穷生、公子、老生;旦角有小旦、正旦、花旦、摇旦、彩旦;武角有武生、小武、老武、武旦;丑角有大丑、小丑等。

北路壮剧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艺术特征:它源于壮民族的土曲、土调、舞蹈的继承,又有兄弟剧种音乐,表演形式的引进;所演剧目来自本民族的生活实践,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符合劳动人民的道德规范;用本地壮话演唱,通俗易懂,词汇丰富,不少民间谚语、俚语、格言脍炙人口,醒人耳目。主要伴奏乐器马骨胡是壮剧独创的一种乐器,音色高亢嘹亮而远传。

新闻推荐

一女子与情人约会盗走存折取款四万

本报隆林讯  隆林一女子与情人租房过夜,趁情人外出之机,盗走其存折,并盗取了现金40000元。近日,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以盗窃罪判处被告人罗某女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并...

隆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隆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