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有个“铁家庄” 历史已有近百年 □本报记者 陆照德 通讯员 王党生 文/图
龙文豪演示利用空气锤打造铁具。
说起双多屯,在隆林县城知道的人并不多,但说起专门打造各种农具的隆林“铁家庄”,在“三林”(隆林、西林、田林)之地,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很多家庭的厨房、工具房里,都放着这个“铁家庄”打造的各种家庭铁器物——菜刀、锄头、马掌、铲头……
这个闻名三县的“铁家庄”,就是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乡双多村双多屯。近日,记者实地采访了解到,双多屯不仅靠打造各种家用器具闻名,而且还拥有悠久的打铁历史,并在世代相传中,严守着自家的“行规”。
近20户人家以打铁为业,有近百年历史
从隆林县城往隆或乡,双多屯就在离乡政府不远的道路边,村庄坐落在青山下。记者到来时,龙文豪、龙俊伍两兄弟正准备骑车外出,他们是目前双多屯家用钢铁器械制造的大户之一。“有我们这规模的,共有4家,其中一家人去了新疆。”30岁的龙文豪爽朗地介绍,他们屯现在已经发展到56户人家,对于外界盛传的“双多家家户户都打铁”,龙氏兄弟都表示,这有点夸张,实际上以打铁为业的只有近20家。
虽然不是家家户户都打铁,但“铁家庄”名符其实。在双多,老一辈的村民都说,原来双多只有3户龙姓人家,皆以打铁为生。目前,除了后来迁入的几家外姓之外,全屯基本都是3户铁匠的后人。据79岁的老铁匠龙廷馨介绍,他父亲30多岁打铁,1936年过世时约50岁,这样算来,双多打铁至少有近百年历史。
龙文豪、龙俊伍也知道他们的爷爷与父亲都是以打铁为业,1999年,初中没毕业就跑回家的龙文豪,加入了父兄的祖传行当——打铁。
龙廷馨表示,打铁生意最好的是1960年代至1980年代,1990年代以后,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花样百出的工业化钢铁制农具家具涌现,双多屯的铁铺子就没有以前吃香,很多小家庭作坊难以靠打铁维持生活,只有像龙家兄弟这样的家庭作坊坚持了下来。龙家兄弟俩现已经各自开了作坊,配有70公斤的空气锤、电力鼓机等,并基本实现全自动化。
年吞废钢铁50吨,产品销往三县
龙文豪、龙俊伍铁铺子并排开在村路边,外间是作业区,里间是仓库,装着各种尺寸的废弃钢材。龙文豪说,现在铁料比较缺,这两年来,他们实际上打的都是钢刀,他们专门收购各种废弃钢铁,经小作坊加工,变废为宝,一把把铲子、家用刀具在这里产生。
乡村打铁,现在已是淡季,到秋收以后生意才多起来,到农历十二月是双多屯铁铺子最繁忙的日子。“最忙的月份,我们每个人平均打一吨钢铁。”龙俊伍说,他们一般是有订单才做活,零售的比较少。两兄弟除了给客户做,还给村里没有空气锤的小铁铺子进行粗加工,收点费用。
“铁家庄”的铁铺子,订单来自周边各乡镇,大宗订单来自隆林、西林、田林的县城,这是几十年一代代双多铁匠们用精力与汗水奠定的市场基础,过去,“铁家庄”的铁匠们曾被邀请一村一寨地流动打铁,精良的技艺,锻造出实用耐用的产品,老一辈铁匠们在穷苦山区里倍显尊荣,如今他们的口碑仍影响着市场。据统计,这几年双多屯所有铁铺子每年消耗的废钢铁平均在50吨左右。因为有双多这个“铁家庄”的存在,隆林境内的废弃钢材铁材都被有效利用了,龙文豪最近一批货还是从贵州兴义进的。
遵祖训从不打砍刀,维护“铁家庄”声誉
进“铁家庄”之前,记者耳闻不少关于双多的传奇事迹,其中最有意思的一条是:双多的铁匠们从来不打砍刀。
“这是入行前,前辈告诉我们的,是世代相传的祖训,不能违背;因为砍刀除了打架斗殴用,不能拿来干别的。”龙文豪认为,这条祖训主要是为防止别人拿砍刀去打架伤人,警方找上门,坏了“铁家庄”的口碑。
据双多的铁匠们说,尽管他们在锻造钢铁器械时并没有做特殊标志,但随便拿一款成品,一眼就能看出是哪家铁铺子造的。
在龙文豪的铁铺子门前,大伙正在闲谈,不知何时,龙文豪2岁多的儿子,竟操起一个小锤子,有模有样地敲打着一根铁条(门槛),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一位当地干部乐着说——“铁家庄”后继有人啦!
新闻推荐
抹黑脸 篝火晚会 彝族摔跤 祭祀神火、送布谷鸟、打磨秋、抹黑脸……昨日是农历六月廿四,彝家人又迎来了自己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火把节。当天,隆林的彝族同胞...
隆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隆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