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最离不开的还是智力扶持” ——隆林各族自治县扶贫攻坚见闻

广西日报 2013-04-01 14:28 大字

本报记者 徐顺东  本报通讯员 许忠壮 莫彩花

【新闻现场】

苗山彝寨有了“夜”生活

山村的夜晚似乎来得特别早。天刚擦黑,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龙英村上朗洞屯里比白天还要热闹:篮球场上灯火通明,球赛正在紧张进行;戏台下,一群村民正入迷地观看台上的演出;在文化中心,几个村民正在翻看科技书籍……

在外打工3年,前不久才回家的村民杨朝济正漫步在新硬化的屯级道路上,掩饰不住内心的惊喜:“短短几年间,家乡变化那么大!这些变化离不开自治区政协和其他后援单位的支持帮助。”

居于大山深处,不通电,靠收集雨水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住茅草房,村屯之间不通公路……这是几年前龙英村的真实情况。

自治区政协与龙英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后,在很短的时间内,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从2011年开始的一年多时间里,在后援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这里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通过茅草树皮房改造和危旧房改造,完成茅改28户、危改18户,结束了龙英村群众居住茅草树皮房的历史,改善了部分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

在龙英村,上朗洞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设已经完成,村级文化中心、篮球场、戏台都是崭新的,还建设有家畜集中圈养区1个。“我们投资700多万元实施375个地头水柜建设,彻底解决群众生活用水问题。”驻村“第一书记”殷云翱说。

在帮扶单位的指导和帮助下,龙英村结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紧扣县里的农业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动员群众种植金银花2500亩、竹子1600亩;大力发展种桑养蚕,种植桑树700亩。2012年群众养蚕单张蚕种毛收入最高达1800元。

【延伸阅读】

决战“石漠化”绝处逢生

对祖祖辈辈生活在大石山里的隆林人来说,“石漠化”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体现,一直困扰当地发展。尤其近几年,出现三年四季连旱现象,更加加剧了这种矛盾。

如何在加强“石漠化”治理的同时,探索生态经济发展新方向,是整个隆林“十二五”时期“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课题。

对口帮扶隆林以来,自治区政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争取18个部门支持隆林扶贫工作,并直接落实项目帮扶资金1800多万元。一年里,各帮扶单位共投入资金5385万元,修建水柜423座、饮水工程15处、村屯道路18条,实施危房改造30户,发放卫星接收设备1.3123万套等。

隆林充分用好用活对口帮扶资金,大力发展金银花、桑蚕、核桃、林下经济、黑山羊、网箱养鱼等生态种植和高效养殖的地方特色产业。

隆林地少人多,转移劳动力就业对扶贫作用巨大。去年隆林已组织劳务输出1.5万多人,其中区直林场安排5800人,联系安排超过l万人。在少数民族医疗卫生设施方面,通过中国西部发展促进会帮助,隆林争取医疗帮扶资金3000万元。

有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2012年隆林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4221元,同比增长26%。

【一线声音】

“扶智”才能托起新希望

春来,贵州、云南再次出现旱情,下游的隆林也极其紧张,走在德峨、者保等地,大量干涸的土地翻着白。环境倒逼隆林,当地群众必须做出选择。

“新一轮扶贫,给我们很大的希望,但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依然突出,我们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和转移劳动力,而这两者最离不开的就是‘智力扶持\’。”隆林宣传系统一位工作人员说。采访中,大家认为,隆林“扶智”需要“两手抓”。

通过基础教育的“智力扶贫”,让年轻人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走出大山。“2012年起,帮扶单位给龙英村所有大学、高中在读学生以及其他特殊困难家庭学生共40人开展每人每年15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助学帮扶,这个很实在,我们希望继续扩大帮扶面。”村民杨朝济说。

“另外,对于留在隆林的,就要通过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新种养知识,更改之前的种养模式。发展种桑养蚕、竹子、金银花种植产业,对很多人来说都很陌生,需要更多的技术、资金支持。”者保返乡创业大学生罗显扬介绍,隆林发展农业产业必须采取滴灌技术走节水农业的路子,需要资金也需要技术培训,希望扶贫单位在帮扶中将重点倾斜向技术培训,增长其“造血功能”。

新闻推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百色特色职业技能培训促群众增收

本报记者覃理本报通讯员高九江3月19日晚,在百色市右江区汪甸瑶族乡六朴村百甲屯,近百名村民坐在操场上,听教师刘承良讲解烹饪和餐饮礼仪。刘承良做了糖醋鱼、棉花包蛋等几个色香味俱全的拿手菜后,许...

隆林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隆林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