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村葬礼习俗何时不再“瞎折腾”? □本报记者 陆照德

百色早报 2013-04-02 05:15 大字

爹,您安息吧,办您的丧事花了我好几万……  

编者按:清明时节,追忆亲人,缅怀故人,是国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目,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来临,连日来,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推进,祭祀习俗得到极大革新,但仍然存在一系列社会问题,有些甚至愈演愈烈:重殓厚葬、铺张浪费的现象仍然普遍;祭祀品五花八门,花样繁多;不文明、不安全的祭祀方式仍然没有大的改观……今日起,本报推出“清明节特别报道”,与广大读者共同关注当前种种不良祭祀习俗,倡导文明祭祀、摒弃旧习,让更多的人了解文明祭祀,扫除陈规陋习,选择文明祭奠。

国人历来“厚生重死”,生时劳劳碌碌,抚育子女,年老后子女尽心赡养送终,此乃人之常情。因此,久而久之,给已逝老人举办葬礼就成为了一种习俗。

习俗本该与时俱进,但时至今日,一些地方的葬礼习俗却还重复着过去的老内容,有些人甚至认为丧事办得越隆重,坟墓修得越高大豪华,越能表示子女孝敬父母之心,并形成一种攀比心理,没钱也要借钱来办,竞相攀比。于是杀猪宰羊,聚众吃喝,场面越来越大,而治丧本应有的庄严肃穆与丧亲的悲戚反而逐渐消失,这种“瞎折腾”,不仅造成了财力的巨大浪费,还让很多人疲于奔命,把用于生产发展的财力和物力都耗在这上面。

尽管大家苦不堪言,但只能在心中默默忍受,重复着,折腾在这个展现“孝心”的隆重仪式上,幸好官方及城市的精简葬礼之风做了好榜样,农村也在悄悄发生转变。

A 几百人参加治丧  一场丧事花费数万元

在桂西北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农村,各民族群众的丧礼基本都还保存着过去的模式,内容也没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以壮族为例,一个老人过世,先看八字,翻历书,找办丧事或出门吉日,不适合治丧的,只好安厝家中,短则数日,多则十几天。待到治丧之日,从开棺仪式到送上山,各路亲戚携亲带友来吊唁,吹着唢呐,浩浩荡荡而来。祭祀完后,杀猪宰羊,大肆吃喝。

记者采访了族中长者,他们认为,以前交通、通讯不发达,农务又繁忙,本村以外的亲人难得一聚,趁治丧之机相聚,怀念先人,追溯家族渊源,联络感情,表现出家族的团结与昌盛,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也切合实际,无可厚非。但如今,大家外出打工,散在四方,联系没有过去那么密切了。人的生活和心理不同,而习俗还弹着老调,有的人不理解,只是“为了形式而形式”,有些人生活条件好了,认为丧事办得隆重才有孝心、有面子,坟墓也要修得高大豪华,才让老人“住得好”,形成了一股攀比之风。

纵观近几年来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壮族治丧,最大的浪费还是杀猪宰羊,成群结队去慰问这个环节。老人过世,举办丧席,沾亲带故的人都来悼念,一算下来,牵扯进来至少有几百人次,总花费数万元是必然的,问题是除了浪费大家的时间、精力、财物以外,大家都感觉不到有何实际意义。

一些老人看到这场面,都称:活着的时候要是这样体贴老人就好咯。

B 参加两次重要丧礼花掉近万元

卢泉(化名)是隆林壮族人,在东莞打工,去年他就因为亲族中的两位老人过世,从广东回来了两趟,来回路上三天,办正事又是两三天,请假请得主管很纳闷,以为他不想干了。“人家习俗跟我们不一样,据说烧柱香点个头塞个千儿八百的奠仪吃个饭了事,不像我们这么麻烦。”卢泉听了各省工友的话,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一个月工资约2000元,路费一个来回花千把块,办事再花三四千,回家两趟参加葬礼1万块钱就不见了,再除去生活开支,一年的打工收入就基本不剩了。“有什么办法,生活呀,钱都花在这上面了。”卢泉说。

卢泉的遭遇不是个例,春节回家过节,不少打工族都大吐苦水。“出门在外,最怕接到家里的电话,一说谁谁过世了,得过去就心慌,请假难,花费大,我们年轻人心里就觉得没必要,可又没办法。”隆林天生桥镇祥播村某屯的阿克坦言,“我今年不去广东了,有个白事什么的还得回来,攒不得钱,还不如在家种地,在附近找点零工做,回家也方便。”

C 大改不容易  从小改开始

阿克曾和老同学阿义及一些四处务工的年轻人一起,讨论给老人养老送终的问题,大家都赞同“养老”更重要,养老是对长辈尤其是父母的一种真诚回报。“送终”本来也是养老的尾声,应当用心去做。但多数人都对目前这种“一切为了形式而形式”、“做给活人看”的旧习俗不大满意,认为该革新,去掉铺张浪费,费时费力的不合理部分,适应时代发展精简程序,以方便活人,安顿好死者为宜。

“现在大家都四处打工,不能都跑回家成群结队去吊唁,杀猪纯属浪费,不如就三五个人提个猪头一只鸡简装前往,别的折成钱给孝子,不用像现在这样大家都花钱却不实惠。”大家都觉得入情入理,可是谁敢先这样做呢?“这会被人指脊梁骨骂不孝的,没人先做示范,轮到我,我也不敢这样做。”阿克说。

因为怕受舆论谴责,谁都有意见,事到头上多随俗。只有一些见过大世面的年轻人,在此中迈出了一小步,翔哥就是其中之一。翔哥在天生桥库区养鱼,现在安家隆林县城了,因父亲去世早,他一直孝敬母亲,母亲去世时,他也按习俗办了丧礼,但时隔多年,他也觉得“送终”这个习俗,该精简了。“都是瞎折腾,大家只知道要这样办,有些人治丧的本心都没有,只是做给别人看。”翔哥说,他对一些父母病重在床不闻不问不医,却在着手准备大张旗鼓办丧事的人,感到难以理解。翔哥还说,他这几年,远房亲戚家的老人去世,自己都是折钱封奠仪,“心意到了就行”。

一位在天生桥镇较有威望的老者也表示,他曾倡议精简一些已经很没有必要的环节,现在慢慢地有了些改观。

“大改老一辈接受不了,也没法操作,希望年轻人思想开化些,逐渐转变风气,由小而大革掉丧事习俗中不适合时代要求、铺张浪费的部分。把时间、精力用去搞生产发展,把浪费的钱财都好好孝敬老人,比死后搞形式主义重要。”

D 与其死后铺张  不如生前尽孝

在革除浪费时间财物的丧事习俗上,城市及官方做出了较好的榜样。据家住市内的林光贵老人介绍,解放前,百色城区的丧事也办得很琐碎、繁杂,吹唢呐、请道公、作法事,跟农村差不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棺材虽基本取消,但往殡仪馆的路上,大量送殡车辆跟随,烧纸钱、爆竹,一路乌烟瘴气,后来官方极力倡议节俭,才有现在的局面。林老说,现在市区老人过世,一般在家中摆放一天,供亲友吊唁,次日就送殡仪馆火化,晚上聚餐吃个饭,就算结束。而且来吊唁的亲友多封奠仪,礼尚往来,不至于让经济困难家属因此不堪负重。

城市这种新的观念也在影响农村,在百色某矿山上班的杨先生表示,因他母亲过世早,父亲拉扯他成人不容易,去年父亲患肾病,医治无效过世,他也参照城里人的做法,精简了许多。“我老婆是壮族的,事先我就告诉亲戚,人来就行,别搞老一套,以后我也回不了礼。”杨先生说,“我不在意他们说闲话,我怎么尽孝,我们父子都很明白。”

杨先生觉得,孝敬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不能攀比。“一攀比,就不免要重形式,现在出现一些重死不重生的怪现象,根源也在这里。”军人出身的杨先生直言道。

尽管有很多改变,但林光贵老人还是觉得,纵使在市区,人们还是比较倾向于注重死后的礼节,生前孝敬还是较为欠缺。多位老人表示,他们并不图死后子女把他们的丧事办得多隆重,而是希望生前子女能跟他们多说说话,常来看望他们。

“父母爱子女,劳碌一生也是为了他们过得更好,没有哪个父母希望自己死后反而让子女欠债、受罪的,我们做子女的也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初为人父的市民于先生对此表示。

新闻推荐

一男子为泄愤烧毁他人房子

本报隆林讯  近日,隆林各族自治县公安局革步派出所通过缜密侦查,快速出击,成功破获一起重大故意纵火案,抓获犯罪嫌疑人一名,涉案价值约10万余元。5月16日6时许,革步...

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隆林各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