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柜“清如许” 农家“活水来”
本报记者 董文锋
2011年12月中旬,一直在广东打工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常么村更巴屯村民熊海军回家探亲,屯里的变化让他感到吃惊。
“家里竟然有了自来水,跟城里的一样清澈。”熊海军不敢相信,因为年初离家打工时,全屯人用水还都是靠肩背手提的方式,走山路到几公里外的水源处取水。“家里吃水难,所以平时外出打工很少回来。”
背水日子的艰辛,熊海军至今仍清晰地记得。
“过去,要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去取水。一个5公斤的水箱能装12公斤水,再加上一个竹篓,背上足足有20公斤重。”熊海军讲述着,“而且山路陡峭,遇到下雨经常会摔跤,如果路上不小心水泼了,功夫就白费了,只能再折回去取水。”
熊海军所在的德峨乡常么村更巴屯,地处大石山区,自然环境恶劣,全屯共210人,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更巴屯屯长熊海峰告诉记者,多年来,每逢枯水季节,全屯乡亲们都要去两公里外甚至更远的水源处取水,饮水难一直是困扰村民生产生活的首要问题。
2010年旱灾肆虐,大石山区饮水难问题再次凸显,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威胁,德峨乡常么村就是当时受灾最严重的村寨之一。
痛定思痛。旱灾过后,为解决大石山区群众用水问题,广西红十字会开始开展饮水项目援建工程,更巴屯成为受益地区之一。当年,更巴屯共获得15万元援助资金,并在红十字会的帮助下建起了一座200立方米的蓄水池,作为枯水期的备用水源,并架设了输水管,工程于2011年10月全部竣工。
近日,记者来此采访看到,新建成的蓄水池就位于屯后面的半山腰,并通过输水管连到各家各户,困扰乡亲们多年的饮水难问题算是解决了。陪同记者采访的广西红十字会副会长方南亭的话意味深长:“15万元并不算是一个大数目,却帮助整个屯的村民解决了世世代代饮水难问题,你说这算不算是民生工程?”
与更巴屯相似,10公里外的天生桥镇科沙村多年来也深受缺水困扰。
科沙村村主任杨通贵介绍说,每年枯水期,全村都会严重缺水,尤其是2010年旱灾时,村民们都跑到15公里外的地方挑水。由于贫瘠和缺水,科沙村大多数青壮年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别村的女孩子甚至不愿嫁过来,而村里的女孩子却都想着嫁出去。
“现在不同了,2011年广西红十字会援助115万元在村里兴建了65座60立方米的蓄水池,还铺设了输水管,现在家家都不缺水了。”说话间,15岁的小姑娘李彩妹提着一个大桶,来到自家的水柜下面正准备接水洗衣。
“以前用水紧张,10天才洗一次衣服,而且用过的水都舍不得倒掉。洗菜淘米的水先是用来洗手洗脸洗脚,然后再喂猪。”李彩妹拧开水龙头,清澈的水流了出来,“水柜建好后,就再不愁用水了。”
2010年我区遭受历史罕见的旱灾,灾区群众及牲畜饮水困难,桂西、桂北等地区受灾尤为严重。在社会各界的援助下,广西红十字会先后投入2690多万元在全区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包括援建饮水项目、乡村道路硬化以及自然灾害应对、卫生急救知识培训等。2011年,广西红十字会又追加了662万元灾后重建资金。
目前,全区13个市49个县(市、区)已完成援建饮水项目323个,受益群众达10多万人。此外,在灾后重建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参加红十字会举办各种卫生培训和应急演练,村民们不仅提高了备灾意识,掌握了急救知识,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
新闻推荐
本报隆林讯(记者/徐顺东通讯员/罗明考)1月14日,隆林各族自治县者保乡驻地抗旱应急供水工程竣工通水,甘甜的清水流入了乡驻地机关、学校以及者保村、巴内村、作欢村3个村11个自然屯数千户家庭,1万...
隆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隆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