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全区人民是一家

广西日报 2011-07-01 21:27 大字

本报记者 李 贤 本报实习生 李淑萍

看到彝族村民戴易发和其他村民正在地里劳作,正在下乡走访的民政干部杨景吉也挽起袖子,一起劳作。壮、汉、瑶、苗等各民族语言交织一起,汇成一曲美妙的民族和声,弥漫田间地头。这里是桂林市资源县两水苗族乡凤水村,杂居着苗、瑶、汉、壮、彝等多个民族。“我们邻里之间从来没有互相问过谁是什么民族。”杨景吉说,虽然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习俗,但大家都彼此包容、尊重,诗意栖居。

1999年至2010年,广西社会科学院每年在10个市县随机抽取1200多名市民,开展“公众舆论与社会热点调查”,“民族关系”连续11年成为全区民众最满意的社会发展指标。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800万,包括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11个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之间如此和睦、融洽,奥妙何在?“不管宗教、民族等问题背景如何,各世居民族对各自民族文化和国家都有高度的认同感。”民族学者分析说。

如今,在党的领导下,广西各族人民团结如一家,这正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 

民族文化千姿百色

认同包容更和谐

河池市是广西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各民族之间均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在奔腾的经济发展大潮中,如何构筑民族和谐的新蓝图?河池市敏锐地认识到,应开发利用好当地民族文化资源这个“富矿区”。河池市近年来在竭力改善民生的同时,充分利用民族自治县(乡)县(乡)庆、民俗节日、文化艺术节等节庆活动,加大对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深入开发、宣传、利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完善了宜州市刘三姐书院、罗城仫佬族博物馆、环江毛南族博物馆、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巴马长寿博物馆和宜州刘三姐音乐喷泉广场等。

“这些文化资源的挖掘,不仅加深了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有力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在文化上的平等权益,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对彼此文化的互相欣赏、认同,成为团结和谐的密码。”民族学者如此评价。 

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由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被人们誉为“没有围墙的民族博物馆”。

2009年起,该县苗、彝、仡佬3个主体民族的传统盛大节庆活动即实行轮流举办制度,每年的各民族节庆活动成了加强各民族同胞之间相互交流、增进友谊、和睦相处的民族团结大盛会。目前,一年一度、久负盛名的隆林苗族“跳坡节”已不再是单一的苗族同胞传统节日,而是隆林5个世居民族团结的盛会。彝族的“火把节”、仡佬族的“尝新节”、壮族的“排歌节”也都成了全县各个民族共同的节日。

桂林市属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76万多人,仅占全市总人口的14.9%。但该市对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不遗余力,在提出“文化立市”发展战略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在全市民族中、小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创了民族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的新路子;还通过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提升桂林的旅游品质,开辟少数民族群众致富的新路子,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和谐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以“天下民歌”闻名世界的南宁,多年来除了首创民族团结“南宁模式”,还广泛开展民族知识、民族政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的活动,在全市建立了10个社区团结共建示范点。2011年,又开展“民族歌曲进酒店、民族风情进校园、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进机关”的民族文化“三进”活动,全力增进各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包容,于是一个说法在全国流行:“天南海北人,邕城有个家!”

竭力同心改善民生

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实践证明,只有发展民族经济、充分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解决了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才有坚实的基础。一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牢牢把握改善民生这个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切实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步伐。

柳州市27万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区,改善少数民族群众民生的任务非常艰巨。该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提出“有情、用心、创新”的民生工作6字要诀,坚定不移向基层一线、向艰苦边远地区、向困难群众倾斜,集中力量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更好地满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坚持从最特殊的问题入手,切实解决民族地区群众“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近年来,该市实施了广西乃至全国首创的“三大民心工程”,其中的两项与少数民族群众切身相关。一项是总投资7亿多元,受益村民近12万户、50多万人的少数民族村寨火灾隐患综合整治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三江、融水两个民族自治县的村寨火灾隐患这个千百年来的难题,极大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的居住环境。另一项是实施全区首创的贫困县学生免费午餐工程,每年安排资金4000多万元,为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受益学生近10万人。

百色市坚持把改善民族地区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着力点,在上世纪90年代,连续开展了边境建设等10大会战;近10年来,该市又集中力量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工程,直接惠及群众120多万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1300多元提高到2010年的3400多元,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崇左市,少数民族占全市人口的89.7%,民族工作就是全局工作,全市先后有7个集体、7名个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模范集体(个人)”荣誉称号;有22个集体、32名个人分别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个人)”。

民族干部遍地开花

和谐根基更坚固

在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河池市,少数民族干部占全市所有干部的81.70%,少数民族地(厅)级领导干部占同级干部的45.45%,少数民族县(处)级领导干部占同级干部的80.01%,少数民族乡(科)级领导干部占同级干部的81.10%,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干部,占全市专业技术干部的80.80%。民族干部已经成为当地加快各项事业发展的根基,为河池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多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直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来抓,千方百计加大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柳州建立了少数民族干部推荐制度,推荐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到各级各部门担任领导职务,把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纳入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积极采取选派、调派、轮换、招聘录用、外出学习和挂职锻炼等各种形式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2003年至今,培训少数民族干部近600人。同时,选派县处级干部参加国家、自治区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学习;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异地交流和外派挂职锻炼力度,先后安排100多名少数民族干部到广东、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学习考察。这些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壮大,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专业结构逐步优化。全市党政机关少数民族干部6600多人,占全市党政机关干部总数的46%;三江、融水两个民族自治县的党政机关少数民族干部分别占全县党政机关干部总数的86%、65%,少数民族干部已经成为当地干部队伍的主体。

自治区民委有关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十一五”期间,仅全区实施的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工程一项,就培训了少数民族干部5000多人。通过系列措施的实施,目前,不仅全区少数民族干部达到了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而且培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成为广西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积极倡导者、维护者和促进者,成为广西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闻推荐

由于连续干旱隆林各族自治县革步乡作腾村多名群众的生

由于连续干旱,隆林各族自治县革步乡作腾村800多名群众的生活用水两年多来一直依靠政府送水和村民用摩托车拉水来解决。为解决作腾村群众的吃水问题,乡政府出资为该村购买了高压抽水泵和上千米...

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隆林各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全区人民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