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记者曾铁强本报通讯员桂振华山塘干涸水柜干涸乡村

广西日报 2010-04-10 22:54 大字

本报记者 曾铁强 本报通讯员 桂振华

山塘干涸!水柜干涸!

乡村告急!城镇告急!

一场长达8个月的特大旱灾肆虐百色大地。3月30日晚,百色启动抗旱救灾最高等级I级响应。

在这严峻时刻,百色5000多个基层党组织、10万多名共产党员带领广大群众奋起抗旱救灾。一支支党员抗旱先锋队,一个个党员活跃在抗旱中的身影,像一面面光辉的旗帜,在群众心中高高飘扬。

据统计,截至4月6日,该市已累计投入抗旱143万多人(次)、资金1.5亿元,完成春播春种190.74万亩,占去年同期进度的83.9%。

一个党委就是一个领导核心

灾情发生后,百色市委把抗旱、春耕、防火等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迅速成立市、县(区)、乡(镇)防火抗旱救灾工作机构;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分别于3月4日启动Ⅲ级、3月18日启动Ⅱ级、3月30日启动Ⅰ级应急响应。一个月内,连续三次调整应急响应级别,前所未有。

百色市四家班子领导干部靠前指挥,积极组织农业、林业、水利、卫生、消防等有关部门,带头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困难,带头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真正成为带领群众防火抗旱救灾的“主心骨”。各县(区)、各乡(镇)党委严格按照市委的部署要求,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党员干部工作责任包干制,做到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党员干部,切实做好各项防火抗旱救灾工作。

平果县新安镇中桥村,因旱导致1600多亩春玉米和甘蔗无法种植,群众心急如焚。2月26日,百色市委书记刘正东、市长谢泽宇组织500多名市、县、乡干部来了。两台园林洒水车和20辆手扶拖拉机把水、种子、肥料、薄膜送到田间地头。翻地、浇水、播种……场面热火朝天。60多岁的农民潘尚敏高兴地说:“我们正为缺水无法播种发愁呢,党委的送水车就来了,真及时啊!”

田阳县巴别乡旱情十分严重,全乡109个屯2860户1.31万人和1.1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乡党委及时动员党员抗大旱,建成6处公共供水点和15处临时供水点,落实15辆流动送水车成立送水服务队,每辆送水车均负责包片包屯送水,保证每一个缺水群众都有水喝、喝上干净水。(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战斗堡垒

百色市委组织部先后下发《关于在抗旱和森林防火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紧急通知》和《关于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中开展“抗旱先锋行”实践活动的通知》,积极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防火抗旱救灾一线。

各乡(镇)、村党组织迅速组建由村组干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大学生村官和农村党员骨干组成的“共产党员抗旱先锋队”,做到“三个一”(一名党员联系一户群众,一个党支部联系一个供水点,一个乡镇党委制定一套服务体系),为干旱严重地区群众送饮用水、送物资、送温暖,帮助找水源、抓生产、解难题,千方百计做到抗旱救灾不漏一村、不漏一校、不漏一屯、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田林县浪平乡中心校450名寄宿生因缺少蔬菜,营养不均衡。市委组织部党支部于3月23日将1500多公斤“爱心蔬菜”送到了学校, 缓解师生吃菜难题。

地处大石山区的乐业田林跨县域联合党总支部,班子成员和50多名有劳动能力的党员,制作“旱情联系卡”,发放到群众手中。对浪平乡西华村、弄鞋村7个严重缺水的自然屯,联合支部分片负责的班子成员与有农用车的党员组成义务取水服务队,定期从20公里外取水送到屯,确保每户每日有20公斤饮用水。对孤寡老人、五保户、留守儿童等重点对象,采取党员分片区结成对子的方式,联合党总支部书记刘庆康,就担任了大坪、坳上两个屯的五保户义务送水员。

隆林各族自治县克长乡后寨村,壮苗两个民族杂居。群众平时很少来往,有时还为一些小事产生摩擦纠纷。在这次持续的旱灾面前,他们在党支部18位党员的带领下,团结一致,相互帮助,一起找水源,一起抗大旱保春耕。现在几个屯的壮苗同胞共喝一泉水,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颂歌。

一位党员就是一面闪亮旗帜

在特大旱灾面前,百色市10万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日夜奋战在第一线。每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飘扬在旱区村村寨寨。

凌云县泗城镇品村地处大石山区,旱情最为严重。党员陆启吉和同伴到处寻找水源,打听到亮石洞屯半山腰处有一个偏僻的溶洞内可能有水。但有老人告诫陆启吉,溶洞幽深莫测,几十年来都没有人敢进去。陆启吉不但没有打“退堂鼓”,反而坚定地说:“既然溶洞里很危险,就不让村民下去了,我自己下去吧!”陆启吉找来手电筒,穿上解放鞋,一步一步摸着进入洞里。看着陆启吉消失在幽暗中,大伙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30多分钟后,满脸喜色的陆启吉爬出洞口,大声对乡亲们说:“找到新水源了!”经专家检测,该水源水质良好,可供人畜饮用。随后,他又向县水利等部门争取到抽水管400米、电线200米等各种抽水设备。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和当地群众顶着烈日苦战了7天,挖好畜水池、铺设抽水管,把水引出了山洞,解决了该村亮石洞屯及周边村屯共500余名村民的饮水难题。

那坡县百省乡那布村青年安置场旱情严重,预备党员、苗族青年杨海兵和党员群众组成防火巡山队,每天巡山50多公里。为解决壮、苗、瑶、彝族群众生活用水问题,他利用自家的拖拉机,每天早上到15公里外的那布屯拉回20桶自来水,无偿送给安置场的群众。为寻找新水源,他走坏了两双解放鞋。在救灾的关键时刻,杨海兵体现了一名共产党的优秀品质,3月底,党组织同意他提前转为正式党员。

新闻推荐

25载:苗族人家赡养聋哑汉族孤老

本报记者徐顺东本报通讯员杨登良在隆林各族自治县蛇场乡蛇场村瑶上屯,一户苗族人家赡养一个汉族聋哑人已有25载,在当地传为佳话。3月9日,记者慕名走进这个特别的家庭,感受到了血浓于水的...

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隆林各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