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坤湖畔红旗飘□韦付增

右江日报 2020-07-16 08:12 大字

“各位学员,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棕榈洞,眼前这个茅草屋是浩坤村村史馆……”近日,凌云县委党校工作人员在该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党员教育基地给前来体验学习的党员干部解说。

连日来,浩坤村浩坤湖畔猪笼洞、棕榈洞等党员教育基地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党员进行体验学习。自建设景区以来,该村湖区变美了,游客增多了,村里发生了巨变。

“过去要爬猪笼洞,翻山越岭进出浩坤村。后来修了通村隧道,出行条件一下子改变了,现在浩坤湖被打造成为景区,湖区群众受益多。”该村党员罗正堂说,近年来浩坤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建设党员艰苦奋斗教育基地迫在眉睫。“要让村民和游客忆苦思甜,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据负责该村党员教育基地现场解说、点评的县委党校老师李丽萍介绍,浩坤湖边聚居壮、瑶少数民族群众,民俗风情独特。该湖湖面宽阔,水质清澈,四周山峦起伏,连绵不断,湖中独峰耸立,小岛显露,自然风光优美。

“浩坤村党员群众战天斗地,从爬山洞、走羊肠山路到如今硬化道路进村入户,群众摆脱贫困,湖区群众吃上‘旅游饭’,这个变化很大,故事很多。”李丽萍整理好村里群众的每一个感人故事,并向游客学员讲述。

该村最具特色的艰苦奋斗教育基地——猪笼洞,曾经是1000多位村民通往外界唯一的交通要道,是一个垂直贯穿于悬崖峭壁直通浩坤湖畔的奇灵溶洞,洞口直径5-7米,深约70米,因形似猪笼而得名。

“用竹子、树枝、藤蔓在洞内搭建捆绑而成一个简易通行的梯子,勤劳朴实的浩坤村民就能够到村外去看看了。”李丽萍一边提醒攀爬的学员,一边诉说这个猪笼洞的历史。

“我们为浩坤湖的美景所吸引,同时也为浩坤村党员群众的战天斗地、深山蜕变的翻天覆地、坚决守护蓝天绿地、脱贫致富欢天喜地‘四天四地’所折服,来一趟浩坤村受益匪浅。”右江区龙景街道的党员们表示。

从自治区一类贫困村到“党建+旅游”扶贫示范村,浩坤村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脱贫路子。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挂点帮扶以来,我们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到强化党组织引导软件配套、文化旅游等都做了工作,目前‘党建+旅游’扶贫模式正带动周边五个村的群众增收致富。”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派驻浩坤村第一书记刘栋明说。

悠悠浩坤水,莽莽凌云山,浩坤村变的是越来越好的日子,游客多了,各级党员干部也来了,沉寂的山村“闹”起来了;不变的是沿湖而居的壮、瑶群众那股战天斗地和永不言弃的精神。昨天肩挑、马驮、船运,茅草房,望天水,玉米糊;今朝小洋房,水泥路,新衣裳,路灯……

“以‘户户有产业,人人有就业’为目标,让每年每户群众有旅游收入、景区就业收入、小额贷款分红及以奖代补奖励、库区粮补等稳定收入。”刘栋明对浩坤村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他告诉笔者,2016年以来,浩坤村共脱贫187户904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53.14%降至2019年底的2.64%,2020年再脱贫9户49人,全村将实现脱贫出列,与全国一同步入小康社会。

据了解,今年5月浩坤湖景区恢复营业以来,共有区内外党员干部到村党员教育基地接受艰苦奋斗教育50余批次2000多人。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的到来,让浩坤村的红旗在青山绿水间高高飘扬。

新闻推荐

高铁颂□凌云县民族中学 谢忠谋

2015年12月11日,“百色号”动车南宁站一声长啸,便风驰电掣在百色这块红色的福地上写下飞翔的诗篇在南与北...

凌云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凌云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