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桑养蚕摘掉贫困帽 记凌云县加尤镇陇槐村脱贫榜样张万传 □郁再传 韦付增
2019年伊始,笔者慕名前往凌云县加尤镇陇槐村,探寻大山深处张万传的种桑养蚕“致富经”。这里五里一屯十里一村,陇槐村大大小小的村庄散落在通村公路两旁,张万传的家就在离公路不远的兴隆坳村民小组歌六屯。
在田地里,只见一名中年男子正在给十多名蚕农进行桑枝冬伐培训。走近一看,原来这名男子正是张万传。据了解,为了确保来年桑叶长得好,当天他深入歌六屯和陇槐村种桑农户的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开展桑枝冬伐工作,促进养蚕工作的顺利进行。
来到张万传的家门口,只见一栋栋由中广核帮扶建设的标准大蚕房展现在眼前,张万传边招呼边引笔者进屋。张万传宽敞的家里电视机、冰箱、桌椅等家电、家具整齐摆放,最醒目的是一面贴满了他儿女的奖状的墙。张万传今年47岁,家里有5口人,两儿一女,都在读书,大的是女儿,今年读初三,“女孩子懂事,成绩还算好,奖状大部分是她获得的。”张万传指着奖状告诉笔者。
2005年,张万传放弃了在百色做搬运工的日子,回到家后就开始在自家土地上种起了桑树。“我做了18年的搬运工,有时搬了1吨的货物才得3元,一天也没得多少钱,还很辛苦!”张万传说,后来他打听到隔壁的磨贤村种桑养蚕有搞头,就“跟风”搞起了桑蚕产业。第一年他种了10亩桑树,养了5批蚕,虽然技术不到位,但当年效益还不错。尝到甜头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扩大规模,靠种桑养蚕改变一家人的生活。”
在之后的日子里,张万传找机会参加镇、县组织的桑蚕技术培训,同时多次到隔壁的磨贤村讨教技术、学经验……勤奋好学的他经过十余年的摸索实践,如今掌握了养蚕的技术,每年还为邻舍孵化小蚕,并给新蚕农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成为了当地名副其实的桑蚕“土专家”。
“2018年给7户蚕农孵化小蚕,每个月都会到蚕房指导他们投喂新鲜桑叶,引导上蔟等,确保大家都能劳有所获。”张万传说,他帮蚕农育蚕苗一张可获得100元收入,一年下来光这笔收入就有好几千元。
“他家是寨上第一家喂蚕子的,也是桑蚕种养大户。受他影响,我家也在前几年搞起了桑蚕产业,多亏他的耐心指导,我喂蚕很有起色。”对张万传,同寨的蚕农李银仙这样评价。
2015年底,张万传在精准识别中被认定为贫困户,第一书记、村“两委”和帮扶干部多次到他家了解情况,帮他申请危房改造补助,很快他就盖起了楼房。2016年,他和妻子悉心呵护的“小蚕”带来了“大增收”——卖蚕茧获得8.5万元收入,一家人顺利摘掉了“穷帽子。”
为巩固脱贫成果,稳步提高收入,村委主任黎书宏无偿送他3亩桑园;来自中广核集团的驻村第一书记李清利鼓励他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加入其中共同致富。2017年,他租用村里9户群众的山地种植桑树,桑园面积超过60亩,养蚕6批,每批10张以上,除去请临时工和租地的花费外,总收入13.7万元。
“2018年我养了近60多张蚕,产鲜茧6000多斤,一共得了15.6万元。”张万传说。而在张万传的指导下,当年周边共有28户群众种桑养蚕,带动4户贫困户成功脱贫,户均收入3.5万元。第一书记李清利连连为其竖起大拇指,夸赞他是村里贫困户的好榜样。“这就是党委、政府秘传授给我的种桑养蚕脱贫致富经。”张万传说。
新闻推荐
认识《右江日报》是很久以前了,1983年5月的一天,我的父亲带着我走访曾在凌云县伶站公社做通讯员并几次到朝里大队采访...
凌云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凌云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