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日报》是我的良师益友□闭祖宝

右江日报 2018-12-28 09:09 大字

认识《右江日报》是很久以前了,1983年5月的一天,我的父亲带着我走访曾在凌云县伶站公社做通讯员并几次到朝里大队采访的赵奇波记者。第一次走进右江日报社,并第一次看到《右江日报》,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交上了一辈子的挚友。

因从小蹲在山旮旯,天狭地小,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从未见过什么报纸杂志。在赵老记者的办公室,父亲和赵老记者在亲切交谈,我坐在一边无所事事,便随手拿着旁边的一份《右江日报》看看。第一次接触《右江日报》,不看知道,一看就上瘾,里面的内容宣传各个时期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各地的新举措、新亮点,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有文字报道、有图文报道、有专题报道,很接地气。和赵老记者告别时,我随手讨要这张报纸,爱不释手,当晚在向阳旅社西楼外铺睡觉前,借着楼道的灯光,反复阅看。

那年月,边远村屯教学点,除了课本,其他什么书都没有,下午下课后,学生就回家了。当时没电视、没电影、没电脑、点煤油灯,只听到鸡鸣狗叫声,听不到汽车声的乡村教学点一片寂静。下午放学后,《右江日报》不仅是当老师的我打发时光最好的伙伴,还从中学到很多写作知识,坐在山中就能了解时政及外面新鲜的人和事,并能把这些新闻和当地村民分享,让他们也了解到外面的新鲜事物。当地群众给我的外号叫“闭新闻”。

那些年,我阅读报纸只是与人分享,慢慢地我发现报上刊登的人和事,我们当地也有类似,是否也应写写,宣传宣传,传播正能量。当时我很想试写,但底气不足,心想,自己这水平能写出来吗?即便写了,怎么投稿?当时是手写邮寄的,周末拿到乡,隔三差五邮递来,到报社已是半月了,即便心所想,但没胆量,底气不足。1993年7月我所在的村校被山洪泥石流冲毁,我奔跑县直各部门送报告,走矿山,求亲友,发募捐,筹集资金重建校舍,几次家门不进,被乡里整理成先进事迹上报,《右江日报》1994年2月9日三版以《一片殷勤在瑶乡》的人物通讯形式刊登了我的先进事迹。后我按照这样的写作形式,写一位代课教师的先进事迹,1994年底发给时任县委宣传部专职通讯员的向志文老师,没想到1995年1月1日《右江日报》二版头条选用了,标题为《瑶乡好教师》。手拿着第一篇自己的钢笔字变成铅字的报纸,自己的名字第一次见报,心情无比激动。后在时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向志文和宣传专干何建华的传帮带下,我正式开始业余通讯工作,稿件屡屡见诸报端,心里美滋滋的。

1999年11月,我改行到伶站瑶族乡政府工作,从教育到政府,从小乡镇到大乡镇,接触面宽了,各种项目建设,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上级各级到乡检查督查,街头巷尾的各种新鲜事等等,处处有消息,样样成新闻。在《右江日报》记者、编辑的指导下,2000年我在《右江日报》见报22篇,其中采写的《干群全力以赴干劲一鼓再鼓伶站瑶族乡提前超额完成地头水柜建设任务》当年4月24日《右江日报》头版头条见报,一时间,轰动伶站,传遍凌云。当年我第一次被《右江日报》评为年度“积极通讯员”。后来采写的一些稿件还被评为广西新闻奖二等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等。

由于我积极写稿投稿,并积极参加报社举办的新闻培训班,报社先后于2005年、2015年两次聘请我为“特约通讯员”。多年来的努力,从2000年到2017年,我先后18次被《右江日报》《百色早报》、百色新闻网等评为“积极通讯员”“先进通讯员”“特等通讯员”;先后18次被凌云县委、县政府、凌云县宣传部、凌云县人大等评为“先进通讯员”“优秀通讯员”。

我热爱看报读报,特别钟爱《右江日报》,她给我提高名气的同时,让我提高了写作能力,让我热爱宣传工作。我认识《右江日报》后,一直把她视之为不可多得的挚友,她丰富了我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财富,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从相遇,到相知,再到相识,《右江日报》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愿《右江日报》越办越好。

新闻推荐

伟达村群众同心修筑幸福路

本报凌云讯连日来,凌云县玉洪瑶族乡伟达村村民一大早就扛着锄头、背着背篓、推着斗车,或在挖路基,或在砌挡墙,或在拌砂浆...

凌云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凌云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