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订特色课程 培训新型农民

南国早报 2018-06-19 16:05 大字

南国早报记者黄婧通讯员陆中照

祖辈种茶为业,今年看到种桑养蚕大有搞头,可该如何开始呢?带着困惑,来自百色市凌云县泗城镇4个村的“两委”干部、种养能手等一行50人,来到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西农职院”),参加为期5天的农业技术培训班,收获满满。

作为自治区各级党政单位培训乡镇干部、贫困村“两委”干部、基层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和水库移民的重要基地,广西农职院依托农业学科与人才优势,在助推社会经济和“三农”发展的征途中写下了华彩篇章。

1特色订制因地制宜搞培训

长年承担农民培训课程的果树专家、广西农职院副教授胡子有老师说,农业学员的培训需求和大学生不一样,他们都是揣着问题来,打算带着答案回去的。

有一次,胡老师带一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到田间教学,恰遇这个基地种植的柑橘出现不同种类的缺素症。胡老师握住一把形态表现各异的枝叶,向大家一一讲解知识点,还在每一种病枝旁附上“病历”。这样的培训授课方式,学员很受用。

在广西农职院,像胡老师这样的农友贴心人,可不止一两个。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发专家、学院院长杨昌鹏教授,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家、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梁珠民教授,食品加工技术专家、广西高校教学名师黄卫萍教授,玉米良种繁育专家、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体琛高级农艺师……一个个朴实勤勉的身影,奔走在八桂土地上,为广大农友增收致富洒下了汗水。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短期的农业培训呈“爆炸式”增长。近年来,年均30~40期培训班,一大批学员涌入广西农职院,和大学生们“抢”教授、“抢”实训场,这是对学院办学条件的考验。

广西农职院各教学系部都有充足的实训场所及设备,有4个是中央财政资金拨款支持的实训基地,7个是自治区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其中,4A级国家旅游景区、学院“后花园”——八桂田园,集引种试验、生产示范、技术推广、教学实习、科普教育和观光旅游六大功能于一体,是学院高水平的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之一。

2

课后指导随时联系解难题

广西农职院继续教育部主任蒙志辉介绍:“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我们发挥学科特色和人才优势,责无旁贷。而要做各基层农业服务单位、农业企业和广大农友心中名副其实的‘专家库\’‘智囊团\’,我们仅仅在短期培训授课时发力还不够,我们的服务工作既要做在前面,也要做在后头。”

与蒙志辉交谈得知,“做在前面”是指学院在迎来每一期培训班之前,都要做好调研工作,调研当地产业发展规划、调研送训单位的培训需求、调研学员们从事的生产类型;只有充分了解分析培训对象的客观条件和主观需求,才能在短短的培训面授期间提高学员应用生产的实际能力。

而“做在后头”则是指学员们返回当地后,学院还不定期组织专家老师下乡回访,了解农友们的生产发展情况、大家学到的技术应用情况、以及现场指导解决碰到的新难题。这份深情厚谊,让广西农职院赢得了各县市基层农业单位和农友们的交口称赞。

蒙志辉表示:“我们几乎每位培训老师的手机和微信通讯录里,都有少则几位、多则十几位‘熟悉的陌生人\’,他们都是主动要求跟培训老师保持联系的农友,碰到生产难题会毫不犹豫地联系培训老师,老师不能到现场,就通过电话或微信图片进行指导。”

3

就业创业技术培训助致富

特色的课程,生动的授课方式,贴心的课后指导,不仅打开了学员们的致富思路,还带动了不少人就业创业,发家致富。有的回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几十户脱贫;有的利用家乡优势创业,带动当地村民搞种植产业;还有的边学边干搞养殖,总结的经验帮助村民解决不少问题。

来自大化的韦明行,参加广西农职院2016年第一期养殖培训班后,就回村里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自已养殖了200只山羊、6000多只七百弄鸡,合作社负责带动全村20户通过养鸡、鸭、鹅项目脱贫。北海铁山港区的养羊大户潘先生,积极参加每一期技术培训班,一边搞养殖一边总结经验,现在他掌握了多种山羊养殖技术,还把山羊养殖经验都传授给合作社的养殖户,共同发展山羊产业。

据了解,2012年以来,广西农职院举办的各类农业技术短期培训班,先后脱产培训的2万多名学员,已成为广西农业生产一线的骨干力量,为广西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新闻推荐

凌云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少量石制品

出土的石制品百色市凌云县委宣传部14日介绍,该县目前正首次发掘一“旧石器时代遗址”,已出土少量打制石制品。初步推断其年...

凌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凌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