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百姓心中的特殊“年货”

百色早报 2016-02-04 02:00 大字

一位五保户老人和他收到的“年货”  

□本报记者  文白毅  文/图

春节即将来临,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人们购买年货的身影。老百姓对“年货”的定义是什么?有没有什么特殊含义?本期,记者带您探访“年货”的意义。

“年货”是一份孝心

2月3日,记者去接收一份快递,并与快递员小梁聊起了家常。

小梁今年二十出头,记者签收快递时他正接着电话。“知道了,妈,我会注意安全的。今天下午我们公司就放假了,我订好回家的车票了,您放心……我还有工作,先这样吧。”

“您还没有放假吗?”记者问道。“这是今天的最后一件了,送完就回家。”小梁回答说,近几年,随着网上购物的普遍性,他们的工作压力也逐渐增大。刚工作一年多的他把百色各个角落都跑了个遍,却没有时间回过家。

“多久没有回家了?”记者问道。“工作一年多来就没有回过家。”小梁说,2015年中秋节的时候他母亲打来电话,想问问他回不回家过节,他说工作很忙,就匆忙挂断电话了。他过后想想,心里充满了内疚。

“快过春节了,您有给家里人带什么东西回去吗?”记者问道。“带了一台助听器和一张按摩椅。”小梁回答说,他父母亲岁数大了,母亲还经常腰酸背痛,他就给母亲买了台按摩椅;父亲耳朵有点失聪,他就买了一台助听器。“新的一年,希望他们健健康康的。”小梁说,“小的时候不知道思念是啥滋味,现在工作了才知道回家就是一种幸福。”

“年货”是一种“乡”味

“现在这个时代,超市里几乎什么土特产都有,但是我还是喜欢吃自己做的红薯饼,为的是那一口不变的年味与记忆。”这几天,家住凌云县城的杨大妈忙得不可开交,浓浓的“开油锅”香味从杨大妈家中的厨房飘出来。“红薯饼、油炸粑、糖麻花等等,都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年货。感觉要是吃不上自己做的这些东西,过年的味道都变了。”杨大妈说。

杨大妈介绍,这些“年货”都是她儿子爱吃的小零食。杨大妈说,制做红薯饼也不是件繁琐的事:先将红薯洗净, 对半切或是切成三大块(比较容易熟),然后用高压锅蒸熟,再将热乎乎的红薯皮去掉放在瓷盆里用木铲搅烂,边搅边加入白糖、面粉,最后加入鸡蛋。搅均匀后,揉成丸子,在切板轻轻压平,再用装大果冻的壳子当模子,压成一个个圆圆或心型的胚料。最后架上油锅,将成型的胚料放入,两面各煎一次即可。

杨大妈回忆,每次过春节亲手制作春节小吃是他们全家出动的盛事,家中“七大姑八大姨”需要忙碌一整天,炸起一锅又一锅的红薯饼、麻花、油炸粑,往往一做就是十几斤,然后作为新年贺礼送给左邻右舍。“其实就是做好了等我儿子回来尝尝。”杨大妈有些感慨地说,她儿子最喜欢吃她做的红薯饼,每年回来过年就嚷嚷着要吃,今年她特意多做了些,让儿子把家乡的味道带到外地去,想家的时候就吃上几口。

“年货”是社会的爱心

春节马上来临,百色市五保户的生活状况怎么样?年货准备齐了吗?带着这些疑问,2月3日,记者走访了右江区百城敬老院。

“鞋子、被子、新衣服都有。”敬老院老人黄亚拾笑着说道。年近六旬的黄亚拾是2002年入住百城敬老院的,现在他和另两名同伴一起住在一间宿舍里。记者看到,新被子、糖果、牛奶等年货堆满了老人的整个房间,还有些舍不得开封的新被子、新鞋子及蛋糕。“还有300块钱的慰问金呢!”黄亚拾高兴地对记者说道,市民政局、福利院分两批次来看望他们,都悉心地为他们备好了年货,还发放了慰问金。

“快过年了,我们尽力让老人们感受到过年的气氛,保障他们吃好、住好,还要过得开心。”百城敬老院院长陈玮告诉记者,逢年过节,很多爱心人士都来献爱心。“前几天,除了市民政局、福利院来看望老人外,还有社会上的一些志愿者也很老关心我们的老人。”爱心人士和志愿者的到来,让他们感受到许多温暖。这几天,敬老院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喜庆的红灯笼挂起来,院子里充满了“年味”。“现在我们的日子是越来越滋润了。”黄亚拾笑着说。

新闻推荐

正月里春种忙

乡村农田美如画猕猴桃种植户趁时给果苗施肥   &nb...

凌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凌云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