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瑶山里的服装课

百色早报 2015-07-23 01:04 大字

在课堂上,杨可书(右)手把手教孩子们缝制瑶帽。  

本报讯 (记者 陈伟玲 文/图) 说到服装课,大家可能都会觉得这是大学里的服装设计专业才有的课程吧?可在凌云县伶站瑶族乡的大石山里,孩子们也上起了服装课。7月22日,记者在该乡弄新小学正好碰到了这么一堂生动有趣的瑶服课。

“呀,差点扎到手。”听到这声,大家纷纷放下手中的针线,发声者腊小平尴尬一笑。

此时为上午10点多,中小学已经放暑假,但14岁的腊小平和一群瑶族小姐妹正在上该校杨可书老师的特殊课程——瑶服制作,这节课学的是瑶帽的缝制。

弄新小学地处大石山区,这里生活着热情好客的瑶族群众,他们很喜欢帽子,把帽子作为最重要的配饰之一,帽子以黑色麻布为底料,搭配红色丝线和白色珍珠,还有各种代表吉祥的物品,其制作越复杂配饰越多代表的意义越为隆重。与现代流水线生产工艺不同,瑶族服装是纯手工制作,靠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做瑶族服装是个细活,也是个苦工,得耐得住寂寞。”杨可书说,所以,即使在边远的瑶寨,缝制瑶服的人也越来越少了。除了老人和妇女,许多瑶族群众在服饰上也开始汉化,许多瑶族年轻人和孩子受电影电视剧的影响,不愿意穿着本民族服装,更别提主动去学习缝制技术了。这是杨可书在捐资助学、走村串寨时看到的现象,他很是担忧。

“这么漂亮而且饱含民族文化的服饰,如果没有人去传承,这门手工艺可能就会逐渐消失,没人会做了。”于是,杨可书决定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他走访会做瑶服的老人、拜师学艺,用坏了4台老式脚踩缝纫机,终于掌握了制作瑶族服饰这门手艺。

“后来我想单单是我会没有用,我得教会他们。”2012年,杨可书在弄新小学发起制作瑶族校服活动,和学校里的孩子一起动手,给孩子们每人缝制了一套瑶族服饰。为了让孩子们学习掌握并传承瑶服缝制这门手艺,杨可书随后在弄新小学开设了一门特别的手工课程:缝制瑶服。这门课程不像语文数学等其他科目,它没有硬性要求,也不占用正常课时上课,而是在周末或者假期时才会开课。

杨可书告诉记者,选择这个时间开课是有意义的,除了让孩子们掌握和传承本民族的手工技艺外,还可让他们利用闲暇时间赚点外快,用于上学。“一些文工团等单位需要演出服饰,他们就会跟我们订,我们就帮他们做。”杨可书说,他还把做好的成衣发到网上,一些民族服饰爱好者也会抛来订单,这都为孩子们增加收入、帮助贴补家用提供了机会。

“我们瑶族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大家知道吗?”在当天的课堂上,杨可书问。

“红色和黑色。”腊小平和小姐妹们异口同声。

“为什么呢?”杨可书又问。

“这是因为红色是火的颜色。我们瑶族群众一直生活在大山里面,火可以驱走蛇蚁虫兽保护我们的安全,火带来光和热代表着希望和吉祥。黑色是大山的颜色,表示瑶族群众对养育他们的大山的感激。”腊小平说,“我们把这两种颜色穿着身上、戴在头上,表达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之情。”

腊小平告诉记者,这在以前,谁要是问了这些问题,她是回答不上来的。杨可书走村串户、收集瑶族技艺和文化传统知识,并传授给她和像她这样的瑶族孩子,让她们了解自己是“从哪儿来”“怎么来”“历经了哪些苦难”“有什么故事”,明白生存的不易,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生活。

腊小平说,在外人看来,这也许是再普通不过的一门课程,但对于像她这样的瑶族孩子们来说,这是一门启蒙课——开启智慧、启蒙人生。

新闻推荐

暴雨致省道206线凌云段塌方交通中断

8月27日8时15分,凌云公路管理局管养的省道206线(乐业至永乐)K41+000-K52+600 (凌云县加尤镇下伞...

凌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凌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瑶山里的服装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