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里人做水上事 ——凌云伶站农民跨界闯出新天地 □本报记者 陈伟玲 通讯员 姚本传

百色早报 2014-12-16 00:45 大字

 

人都喜欢顺道走,害怕闯新路。而在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农民却从山上跨界到了水上,告别了祖辈的农耕,从事水上产业,做得风生水起,闯出一片新天地。

浩坤村地处大石山区,村民韦仕升告诉记者,以前他们与水最熟悉的关系就是下雨。喀斯特地貌地表植被脆弱而稀少,藏不住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只能靠天吃水。2008年以前,村里还没有像样的蓄水池,村民只能把像样点的石缝当作水池用,下雨时引雨到石缝里,备日常使用。这样的水且不说卫生不卫生,够喝都不错了,遇到大旱之年,有时连喝水都成问题。为帮助群众抗旱,地头水柜被陆续建起和普及,群众用水基本上不用愁。但靠天喝水的日子还是没有改变,因为当时的浩坤湖还没有蓄水。

浩坤湖源于凌云泗水河,是珠江流域的源头,属于澄碧湖水域,由于生产和水利防洪需要,被筑坝修建水电站,水涨起来了,形成了一个湖泊,取名浩坤湖。看着宽广的湖水,从未见过那么多水并视水如宝的浩坤村民欢喜得不得了。可是,他们祖辈都以石缝里种玉米为生,谁也不敢离开高山,到水上来谋生。

“我们是农民,要劳动才有得吃。离开土,就什么都种不了。”韦仕升说,在山上,还有几分薄土可耕种,来到水里能种什么?种不了粮食就意味着没有收获,就意味着饿肚子。

村民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从未接触过水域的浩坤村民,对水陌生,对如何在水上谋生更是无计可施。为了帮助和打消村民的顾虑,当地政府挨家挨户动员群众从高山上搬下来,到浩坤湖边居住,对库区移民进行粮食补贴,优先分配危房改造指标;同时,鼓励群众利用湖区优势,发展旅游、水上交通、养鸭、养鹅、养鱼等水上产业和兴建农家乐。政府不仅提供水上养殖和旅游产业技术指导和扶持,还对规模养殖进行奖励。终于,有人愿意试一试。2008年底,韦仕升在当地政府的动员和帮助下,买了艘游船,放弃了祖辈从事的农耕劳作,从山上搬了下来,定居在浩坤湖上,经营农家乐和游船,同时搞网箱养鱼。

“游船、吃饭,周末人多。”韦仕升说,在靠水吃饭后,反而旱涝保收了,平均每个星期他都有1000多元的纯收入,旺季时更多达三五千元。看到韦仕升的日子过得红火,其他村民们也纷纷从山上搬了下来,弃土从水做起水上事来。目前,共有869名浩坤村村民从山上搬下到浩坤湖边定居,放弃农耕,从事旅游和水上养殖,做得风生水起,闯出了一片天地,浩坤湖库区群众年总收入达400多万元,人年均增收400元。

新闻推荐

乐业、凌云将首次联合举办国际体育赛事

本报乐业讯

 

 

为充分挖掘、整合、利用百色独特丰富的户外运动资源,实现区域联动,优势互补,百色市人民政府3月7日下发《第八届中国·百色国际山地...

凌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凌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