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清代狮子洞铁钟□杨光茂 文/图

百色早报 2014-11-21 03:22 大字

狮子洞铁钟  

在凌云县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座清代的铁钟——狮子洞铁钟,此钟是凌云清代古刹——狮子洞寺庙的遗物,铸造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距今已有177的历史。狮子洞又名观音洞,位于凌云县加尤镇加尤村甘梦屯西南向一座大山的半山腰,洞高约30米、宽约50米、长约100米。据说,在观音洞洞口很早以前就建有寺庙,但因史书无记载,具体是什么时候建已无法考证。

到清光绪七年(1881年),一位陕西的和尚化缘到此,他带来了一尊金质佛像,并倡议当地善男信女捐资,重建了三间砖木瓦结构的房屋,房屋中间隔一个天井。民国初期,有一姓粟和一姓杨的两个尼姑住进该寺庙,解放初,两尼姑去世,寺庙建筑无人看管,逐渐倒塌无存。现寺庙遗址内遗存有2块石条、8根石柱、2个石碓,以及一些砖瓦残片。寺庙倒塌后,文革时期,该钟被搬到加尤镇中学,做上课报时用,1988年由凌云县博物馆征集并运回保存。

钟的外形如倒杯,连钮高115厘米,顶口径28厘米,下口径72厘米,重约500斤。钟的挂钮呈弓形连体双龙头,钟体上有明显的竖形组合线,表明该钟是由一片片大小不等的铁片拼接,铸造而成。钟身从上至下可分为八圈,各圈之间有一道纵形分隔线,圈内或刻汉字,或刻狮子图像、双龙戏珠纹、花瓣纹等纹饰。

钟身有铭文,中间的狮子图像内竖刻“狮子硐”三个楷体字。狮子图像上方的一圈横刻“皇图巩固、帝道遐昌、风调雨顺”。狮子图像右边竖刻捐款最多的两个人的姓名和金额,铭文为:“为首,冉永贵、陈氏共八千”。狮子图像左边竖刻的捐款名单中,一般按捐款多少从左至右、从上到下的排列,捐款多的排在前面,捐款少的排在后面,铭文为:“ 首士,杨元庆、叶氏、廖氏共五千,首士众姓……”,首士众姓的捐款金额在三千五百文到两百文不等。落款的铭文为:“道光十七年姑洗月吉日铸造”,“金火匠士,邓钟魁、邓钟铨”,“徒,穆逢春、杨玉春”,“居士、住持,张国治,即道玄徒真法”。“道光十七年”,即1837年。“姑洗月”,指农历三月,据史料记载:“姑洗”是十二律的第五种,六律的第三种。“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律以统气类物,一曰黄钟,二曰太族,三曰姑洗……。”古人又把十二乐律与十二个月相配,姑洗配夏历(农历)三月。“真法”指佛法。从钟上铭文可知,此钟是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三月,以冉永贵、陈氏为首,捐款八千文,以杨元庆、叶氏、廖氏为首士,捐款五千文,其余一百五十位首士众姓,捐款三千五百文到两百文不等,请金火匠士邓钟魁、邓钟铨、穆逢春、杨玉春铸造的。

从历史资料得知:佛钟是古代寺庙的法器之一,召集僧人上堂诵经、接送住持、戒期佛事,召集僧人早上起床、晚上睡觉等都要鸣钟。此钟由广大佛教信众捐资铸造,它为各地善男信女来狮子洞寺庙求佛保佑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钟对研究凌云的冶金历史和佛教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1998年,经百色市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此钟被定为三级文物。

新闻推荐

“长寿之乡”的养生事业□本报记者 陈伟玲 通讯员 黄元荣 文/图

朱启发(中)向客户介绍铁皮石斛。朱启发在管理铁皮石斛  &...

凌云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凌云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