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凌云县中山纪念堂 □杨光茂 文/图

百色早报 2014-09-19 03:33 大字

凌云县中山纪念堂听荷轩  

□杨光茂 文/图

凌云县中山纪念堂位于凌云县城东后龙山脚下,修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是一栋砖木瓦结构的建筑,三间两厦,坐东向西,占地面积3646平方米,建筑面积182平方米,正面是牌坊式牌楼,大门正中横书“中山纪念堂”几个大字,两侧是夯土山墙,中间两列是台梁式柱子,屋面是歇山式裹拢瓦。建筑四周是古代土司的“荷花池”,屋前有一座混凝土石栏杆拱桥,名为“清风桥”,屋后有一座石板桥与荷花池里的“听荷轩”相连。2009年,凌云县中山纪念堂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西现存两座中山纪念堂,除凌云县有一座外,另一座在梧州市的中山公园里。孙中山先生并没有到过凌云,那么,为什么凌云县建有中山纪念堂呢?据史料记载: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以后,国民党内部众多派系之间明争暗斗,特别是桂系军阀和蒋介石斗得很厉害,桂系军阀的李宗仁和白崇禧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标榜自己是继承孙中山的正统国民党,所以号召广西各地修建中山纪念堂。当时凌云县是广西最大的一个县份,历史上泗城府改土归流时又遗留下许多公产田庄,完全有能力修建中山纪念堂,于是政府就卖了部分田庄,筹集到建设中山纪念堂的部分资金。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凌云县当时有两次出任凌云国民政府县长的王彭年先生的大力发动。王彭年是凌云县解放街人,曾经跟随孙中山搞辛亥革命,1913年孙中山发动讨袁护法时,他任广州军政府内政部次长。在王彭年先生的倡议下,全县地方绅士和民众纷纷捐资。筹到资金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凌云县国民政府在原是泗城土司衙暑后花园的“听荷轩”旧址上,建起了中山纪念堂。纪念堂大门正中的“中山纪念堂”几个大字,是王彭年先生当年亲笔题写的。

凌云县中山纪念堂建成至今,已经有75年的历史了,能够保存得这样完好,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解放后历届政府多次维修,二是凌云县各族人民群众很爱护中山纪念堂,几十年来没有任何人为破坏,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当时在无政府的状态下,凌云所有的寺观庙坛全部被破坏,唯独中山纪念堂没有受到破坏。

凌云县中山纪念堂自建成以来,一直都是凌云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规定,每周星期一上午,政府全体官员要到纪念堂来开展纪念活动,集体诵读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唱国歌,总结上一周的工作业绩,部署当周的工作任务。每周星期六下午,全县各学校师生也要到纪念堂来过周会,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解放后,凌云县人民政府为中山纪念堂重新布展,陈列展出孙中山先生革命一生的照片300多幅。

2006年,凌云县人民政府整合中山纪念堂周边的文物资源,把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土司衙暑后花园和中山纪念堂连在一起,建成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规定每年“七一”、“清明”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都要组织县城的机关干部、在校学生到纪念堂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廉政文化教育,还规定新入党的党员、新任命的公务员和机关干部也要到中山纪念堂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2011年,为了纪念辛亥革命胜利100周年,凌云县人民政府在中山纪念堂前面修建了一个小广场,在小广场上树立了孙中山先生铜像,并对中山纪念堂原有的展览进行陈列改造。现在,凌云县中山纪念堂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部分港澳台人士也慕名前来参观。

新闻推荐

创意手工灯笼展 点亮祝福迎国庆

9月25日,凌云县第二幼儿园举行迎国庆“创意灯笼、点亮祝福”亲子手工作品展示活动,校园内到处挂满了...

凌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凌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