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红色老区中亭:见证英雄与历史 ——百色媒体记者“走老区看变化——东巴凤行”(五)

百色早报 2014-08-19 01:09 大字

中亭乡革命烈士纪念碑  

□本报记者  蔡 明  文/图

这里,有被收入《中华英烈大典》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一位抱敌跳崖的女英雄的英勇事迹与遗址;有曾得到邓小平高度评价的右江土地革命试点中亭“分耕”土地试点的成功经验;有中国土地革命时期保存至今的“红军田”,此外,还有多处战争遗址;这里,每位上点年纪的村民都可以说上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往事与革命历史……这里,就是红色老区——凤山县中亭乡。

7月29日下午,记者来到处于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坡立谷中心的红色老区中亭。中亭乡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静穆地伫立着,它记载着一段悲壮的历史。

中亭(巴轩亭)原属凌云县辖地,1935年划属凤山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亭一直是一块完整的革命根据地。先后被敌人烧毁民房5次共250间;牺牲的革命烈士及被杀害的群众233人,42户断了炊烟。

“这里是红二十一师第六十三团第九连所在地,当时他们打仗都是不怕牺牲的。”中亭乡中亭村村民罗文金向记者介绍,1927年初,巴轩区农民协会成立。1929年12月,巴轩大部分农军参加百色起义并加入红七军,余下的农军编为赤卫军常备营,后改编为红二十一师第六十三团第九连,覃宝蒙任连长。

1930年农历12月下旬,黔桂军阀第四路军3000多人首攻中亭,仅有一个连兵力的红军奋起抗敌,其中卡层山红军营寨成为敌人主攻目标。为保存实力,红军指挥员决定趁夜从秘密通道转移部分群众和红军,乡妇联主席韦氏送毅然请求留下与几名红军战士负责掩护红军和群众转移。第二天黎明,敌军蚂蚁般地朝山寨涌来,几名红军与敌搏杀,一个个倒在血泊中,这时韦氏送从石逢中一跃而出,朝向她扑来的敌人冲去,死死地抓住一个匪兵扭打不放,滚下百丈悬崖与敌人同归于尽。韦氏送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一位抱敌跳崖的女英雄,其英勇事迹被录入《中华英烈大典》,成为共和国的英雄。

1930年初,邓小平在东兰武篆魁星楼召开有韦拔群、陈洪涛、雷经天、黄举平等人参加的会议,研究右江地区土地革命问题,会议决定在东兰韦拔群的故乡东里村进行土地革命的“共耕”试点,同时指派时任中共东兰县委委员、后任中共凤山县委书记的韦菁同志(韦拔群胞弟)到中亭进行右江土地革命的土地平分“分耕”试点。试点成功后,距中亭乡政府所在地一公里的那塘浪 (地名)划出一块五亩的保水田,田地由区苏维埃政府管理,这块五亩公田所产出的粮食留作红军家属的困难补助和革命同志往来的伙食开销,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

“这块田如今是一个鱼塘,现在归村委,它就是历史的最好见证。”中亭乡中亭村村民罗宗南站在中亭乡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指着远处的一个鱼塘说。

解放后,当地政府在中亭乡一角修建了一座烈士陵园;2011年,当地重新修建了烈士陵园。走在安静的陵园中,听着村民介绍当年的战争历史,让人不禁为之感慨。

“我们这里几乎人人都对战争历史有所了解,问谁都可以知道一些事迹。现在我们种水稻、种玉米,还种核桃,生活越过越好,这都归功于先烈。”记者在采访时,有多名村民上前跟记者如是介绍,而其中两位60岁左右的老人还随兴唱起了军歌。

新闻推荐

政府指令让位于市场调节 “自由恋爱”取代了“包办婚姻” 凌云首创“竞标”机制让民生项目“上对花轿嫁对郎”

本报讯 (记者 赵新伟 通讯员 杨通站) “凌云县在广西率先推出‘政府挂牌、两委竞标,支部承诺、县委奖励\’工作机制,改变了过去村...

凌云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凌云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