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凌云县汾洲古石刻 □杨光茂

百色早报 2014-05-09 03:57 大字

汾洲古石刻□杨光茂 摄 古钓矶□肖运宏 摄  

凌云县汾洲古石刻位于凌云县下甲乡政府大门对面,现共遗存有12幅,全部为明代泗城州第14世土司岑绍勋和第15世土司岑云汉父子所提,体裁多样,字体有行、楷、草、隶等。1983年,汾洲古石刻被公布为凌云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凌云县下甲乡政府所在地古称汾洲,历史悠久,据历史记载,汾洲曾为古泗城州的治所,明洪武六年(1373年),泗城州第三代土司岑善忠才将治所从汾洲迁到今凌云县城。汾洲古石刻的由来,得从明代泗城州第14世土司岑绍勋说起。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岑绍勋袭父职任泗城州第14世土司,上任后,他带兵赴浙东、粤东抗击倭寇及到四川平叛,作战有功,得到朝廷嘉奖,正当他有所成就的时候,明万历年间,他的三庶子岑雷汉伙同军中头目惹是生非,岑绍勋被嫁祸,不得不从军队中引退辞职。岑绍勋辞职后,便在汾洲澄碧河畔,选择一处依山傍水的地方,修建休闲娱乐的场所,过着游山玩水、刻诗题词的生活。他还在河中一块大石头上开凿一处钓矶,在游山玩水之余,垂钓娱乐。现钓矶遗址尚存,钓矶设有石阶,高约1.5米,台面面积约4平方米。有一幅石刻反映了岑绍勋引退后的生活情景,题目为《引退诗》,内容为:

归去来兮今已归,紫袍不换绿蓑衣。

百年但有青山在,两鬓何妨白雪飞。

晓梦不惊晨吏报,家寒正喜鳜鱼肥。

多情最是潭心月,夜夜邀人上钓矶。

落款为:万历庚子日南至东湖钓叟,四十七岁,伯尧甫识。

明万历庚子年(即1600年)后,岑绍勋还在汾洲刻了两幅石刻,一幅是“钓月耕云”,刻于明万历壬寅年(1602年),另一幅是“枕流漱石”,刻于明万历乙巳年(1605年)。“枕流漱石”是最能反映岑绍勋寄情于山水,过着隐居生活的石刻。“枕流漱石”来自一个典故,本来是倒着说成“枕石漱流”的,意思是用石头来做枕头,用流水来漱口。但说成“枕流漱石”后,就违反常理了,因为流水既不能用来做枕头,石头也不能用来漱口,查阅词典后,才知道“枕流漱石”是专门来形容隐居生活的,寓意是隐居的人要用流水来做枕头,洗净头脑,用石头来漱口,磨练意志。

到岑绍勋的儿子——明代泗城州第15世土司岑云汉时,汾洲又增加了9幅古石刻,其中有一幅长篇散文比较有名,约有2500个字,题目为《游东湖记》,描述了岑云汉跟友人一同游山玩水的情景。还有两幅石刻,也是反映岑云汉游山玩水的,一幅是“尚性”,另一幅是“水色山光”。

剩余的六幅古石刻,主要反映了由于明末社会动荡,岑云汉被迫离家出走,而汾洲逐渐荒凉的情景。其中有一幅石刻,题为《步人先韵》,内容是:

十载离家今复归,溪云山月冷荆扉。

苔莲曲径无人到,草偃长堤有鸟飞。

院里松荫空寂寂,江头柳色尚依依。

秋风独自持竿至,重扫先人旧钓矶。

这幅石刻落款为明天启六年(1626年),石刻旁的附注是:“余遭家多难间离,奔走湘漓将二十载,习若飘蓬,戊午(1618年)得归,物换时移,凄凉并含,非苦囊比,慨而听诗,聊以自赏云耳。”其余五幅古石刻,如“月印寒潭”、“渔家诗”、“题江引”等,也反映了岑云汉的社会活动情况及汾洲衰落的情况。

汾洲古石刻最早的一幅题写于明万历庚子年(1600年),最晚的一幅题写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汾洲古石刻是明代泗城州土司少有的文化遗存,对研究泗城州岑氏土司的历史及明末的社会状况有价值。

新闻推荐

传承壮剧 后继有人

孩子们跟着大人学习壮剧  5月27日,几位小孩在凌云县朝里乡那巴村文化中心户、中国北路壮剧第十代传承人闭克坚家里跟着大人学习壮剧。多年来,在凌云县朝里乡那巴村闭克坚家...

凌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凌云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