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农民的精神家园 ——记“最美基层干部”吴天来(三) □本报记者 陈伟玲 文/图

百色早报 2014-02-18 01:11 大字

吴天来向来访者介绍陇堆民俗博物馆里的展品  

大年初六,年味浓浓,加尤镇伟八村的陈桂莲家喜气洋洋,因为儿子龙昌利今天要结婚了。泗城镇陇雅村支书吴天来忙前忙后,帮着张罗婚事。

有人问吴天来,你是在嫁女儿吗?

吴天来笑着说,不是,相当于娶儿媳。

新郎住在加尤镇伟八村,吴天来住在泗城镇陇雅村,怎么会是他娶儿媳呢?原来,龙昌利家穷,吴天来看到后把小龙当成自己的儿子看待,出手相助,不仅做了媒人,还出资帮小龙把媳妇娶回家。

有人问吴天来,这样做不亏吗?

吴天来:“亏什么,这是我的精神家园。”

1 陇堆民俗博物馆里的故事

讲到儿媳,吴天来给记者讲述了祖辈的艰苦生活。生活在大石山区的祖辈基本上都家徒四壁,儿媳娶过门后,不得不夜以继日地拼命劳作维持生计,几乎没时间走亲戚回娘家。“有个年轻媳妇的妈妈过世了,家里就来人告诉她。可她还是只能哭着说,家里工作多,一年四季不分白天黑夜地忙碌,家公家婆又管得严,自己没空回去见母亲最后一面。”话语辛酸,却反映了吴天来祖辈贫困的生活状况。

在陇堆民俗博物馆里,存放着当年高山汉族儿媳做饭使用的万年竹、瓦甄子等劳作工具,见证着那个年代生活的不易。陇堆民俗博物馆于2008年正式开馆,是吴天来一手建立起来的。

“现在观念改变太大了,很多年轻人浮躁得很。”加上现代文明入驻乡村,传统农耕文化受到猛烈冲击,一些民俗文化就这样在岁月中悄然流失了。“长此以往,我们本地的高山汉族文化岌岌可危,子孙后代都不能了解陇雅村是怎样走到今天的,这样真是不行啊!”吴天来意识到了问题,马上带领村里53名党员到每家每户宣传,着手收集村民家中传承下来的民俗用品。他的想法也得到了村民们的大力支持,没过多久,就收集到了200多件凌云农村高山汉族群众在不同时代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品,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土宝贝”。

这些物品有碗、碟、瓶瓶罐罐等炊饮具,还有村民们过去捕鱼用的竹篓以及下地干活穿的草鞋等,系统地反映了自陇堆有人居住以来陇堆寨的历史脉络和凌云高山汉族丰富多彩的民俗,也让年轻一代从中了解陇堆人祖辈曾经的艰辛。用馆长吴天来的话说,建博物馆是要让过上好日子的年轻人牢记历史,教育子孙后代不要忘本,继续传承和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2 年初六的喜事

今年年初六,2月5日,在吴天来的帮助下,龙昌利顺利地把媳妇娶回家,还在女方家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婚宴。婚宴、彩礼、新人服饰等各方面总共花去3万多元,这些钱全部是吴天来掏的腰包。

“如果没有吴伯伯,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家。”24岁的龙昌利说,靠自己,他可能还无法结婚。生活在加尤镇伟八村弄蛮屯的龙昌利,父亲在几年前过世了,从此,家里除了母亲、弟弟外,还有一个80多岁的老奶奶。全家人靠着家里的几亩薄地种玉米过日子,生活十分困难。龙昌利外出打工一年存下来的几千元都不够贴补家用,家里的存粮只能勉强糊口,甚至都不够吃。2012年,正在上高中的弟弟因没钱交学费面临辍学。

由于家穷,龙家甚至买不起炭。寒冬时节,龙昌利的奶奶只能用玉米桔秆生火取暖。这一情景正好被前来修路的吴天来看在眼里。他回家就把这事告诉母亲朱福枝,第二天他就背着一箩筐的木炭送到龙家奶奶的身边。

吴天来与龙昌利家的渊源源于修路。在凌云,吴天来修路修出了名,修完本村的,其他村也慕名来请他去修路,加尤镇的伟八村就是其中一个。2012年,该村村路修到弄蛮屯。吴天来的修路理念是户户通路,但是龙昌利家由于穷困被看不起,村民不同意修到他家。

“必须修到他家,要不这路我就不修了。”在吴天来的强硬态度下,弄蛮屯的村民屈服了,龙昌利家终于通了路。知道龙家的困境后,吴天来自己出钱帮助龙昌利修缮房子、建地头水柜、送龙昌利弟弟返回学校读书。

龙昌利已经24岁,在当地农村,属于大龄青年了。吴天来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看待,开始张罗为他介绍对象,还出钱帮他娶了媳妇。“他就像我爸爸一样。”如今,龙昌利跟着吴天来学会了开钩机,有了技术,他再不愁没有工作。

“我最看不惯的是欺负人家穷。”吴天来说,他要帮助受欺负的人自强自立,让他们通过努力,过上幸福的生活。龙昌利娶妻那天,吴天来高兴,多喝了几杯。他说,看到别人幸福,他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在陇雅村甚至周边乡镇村屯,受到过吴天来无私帮助的人比比皆是。一讲到陇雅村村支书吴天来,大家都竖起大拇指。垫资修路拉电建水利、帮助村民建房、送电视机、送技术、送资金,各种好事数不胜数。可吴天来说,他做这些都是为了大家有更多的喜事,因为喜事多了,就证明大家的生活好了,他就开心了。

3 “做好事、不忘本”的吴家家风

随着一笔笔资金拿出去垫付资助,吴家“家库”渐渐被掏空。面对重新返贫的家庭,吴天来的妻子杜美荣并没有怨言。吴天来说,这么多年来,若不是妻子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他做不了那么多事。

当上村支书后,吴天来忙得团团转,再也无暇顾及家里。照顾整个家庭的重担由妻子杜美荣一个人承担。“娶到她,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妻子任劳任怨,与他同甘共苦,是他的精神支柱。有一次,吴天来在修路时必须停留在山崖上过夜。天太冷,但他无法生火,一个人被挂在悬崖上过了一夜。杜美荣来到悬崖上,发现丈夫没生火,以为出事了,就在上面哭了起来。吴天来听到妻子的哭声也在下面哭了起来。“她在上面哭,我在下面也跟着哭,两人一起哭了一夜。”吴天来说,还有一次,他去外村收中草药,当时路还不通,中草药需要肩挑人扛。大半夜的,妻子一个人走山路去接他。见到妻子时,他一个大男人感动得差点落泪。贤惠的杜美荣为吴天来打点了一切,让他放心在外面为群众做事。

“只要是做好事,我都支持。”杜美荣说,丈夫这些年来做的事让她感到骄傲,她无条件支持,就算吴天来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拿出去了,她也毫无怨言。她有双手,能劳动,会照顾好婆婆和整个家庭。

勤劳的杜美荣和婆婆相处得很好。杜美荣说,婆婆朱福枝是个明事理的好人。吴天来说,母亲一生做好事,深深地影响着他。解放初,朱福枝收养了一个无依无靠的残疾儿童,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直至他过世。逢村里有哪家哪户需要帮助,她总是无私伸出援手。为老人砍柴背水、送米做饭、给过路的人饭吃,这些事朱福枝这辈子没少做。以做好事为准则的朱福枝在教育吴天来的时候,有着同样的要求。

“走歪道,我是不答应的。”吴天来年轻时,曾因一次误会被母亲用大藤条狠狠地抽打。“那时候,他帮他同事送几个女孩子走小路回县城。”正在地里干活的朱福枝看见了,以为儿子要做什么坏事,随手拿起一条大藤条就往儿子身上抽打。最后,知道是误会的朱福枝心生歉意。但母亲做好事要求成为吴天来为人处世的准则,时时刻刻提醒着吴天来——做好人、做好事。

“做好事、不忘本,这就是我们的家风。”吴天来说,母亲用自己的言行来教育他,他也要用自己的言行来教育自己的后代,让后代铭记祖辈的故事和历史,知道生活的不易,学会感恩,学会奋斗,学会给予和助人。这也是他组建陇堆民俗博物馆的初衷。

新闻推荐

40天春运今日落幕 新老外出务工者携梦前行

带着孩子外出务工的“80后”小夫妻在候车。  □本报记者 褚良春 文/图节后春运在经历了初六初七第一波上班潮、正月十五学生返校潮,及几波外出务工潮后,目前...

凌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凌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