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难忘那山那水那人那情 ——“天津医生”吴明英、梁秀珍夫妇百色续缘

百色早报 2013-08-27 04:45 大字

吴明英、梁秀珍夫妇(中)携全家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时合影当年吴明英(左)在凌云给群众看病  

“‘天津医生\’吴明英、梁秀珍夫妇,带着全家人回百色探亲了!”近日,本报关于“天津医生”子弟李玉杰第二故乡行的系列报道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8月14日,热心读者农先生报料称,40多年前曾支援百色的“天津医生”吴明英、梁秀珍夫妇近日携家人重访百色。支援百色时吴明英是医生,梁秀珍是教师,先后在凌云县沙里瑶族乡和百色城工作过。在百色的11年里,他们为老区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同时也与当地的同事、老乡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的两个女儿均在凌云沙里出生,一家人都与百色结下了不解之缘。

老夫妇携家人重访百色

8月15日上午,记者在宾馆见到了两位老人。“忘不了啊,身体允许的话,我们还要再回来!”今年75岁、拄着拐杖的吴明英激动地对记者说,这已经是他们返津后第二次来百色了。第一次是在2007年的秋天,第二故乡的巨大变化让夫妇俩感慨万千,故人的淳朴、热情,让他们有回家的感觉。老人带回天津的照片也让两个女儿惊喜不已,思乡之情愈演愈烈。“趁着我还能走动,带她们回来看一看。”吴明英说,他的两个女儿都是在沙里出生的,她们在百色也生活了好多年,在这里有老师、同学和朋友,她们对百色的感情也非常深。早在1988年夏天,17岁的大女儿就回过一趟百色,但当时因为洪灾道路塌方,并没有回到出生地沙里。这几年来,吴明英一家一直期待着这次第二故乡之旅,今年8月,终于如愿以偿,在天津的吴明英夫妇、在北京的小女儿一家、在香港的大女儿一家,天南地北终于汇集百色。

“变化太大了!”在百色的这几天里,吴明英一家故地重游了沙里卫生院、百色防疫站,并逛了百色市区、参观了百色起义纪念馆等,百色的新面貌着实让他们大吃一惊,原来的茅草房不见了,泥土路没有了,到处都是崭新的楼房、宽阔的道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40多年前坐救护车到达沙里卫生院

“当年我们是坐着救护车到的沙里。”提起40多年前的事,梁秀珍记忆犹新。1969年12月,梁秀珍和吴明英刚结婚不久,当时梁秀珍在安徽一个农场里学习,吴明英在天津当医生,两地分居,梁秀珍接到随迁通知赶回天津的时候,大部队早已到达百色。后来,他们夫妇俩和几个因病延期出发的医护人员一起出发前往百色,到凌云县的时候由于错过了班车只能搭乘救护车前往沙里。记不清坐了多久的车,只记得车子一直在蜿蜒的山路上盘旋,没有见过大山的他们接连呕吐不止。在沙里卫生院,吴明英和梁秀珍被安排在一间简陋的瓦房里,两人行李极为简单,除了几身换洗衣物,就带了一口锅,两个小板凳还是当时沙里卫生院院长送的。“没有水,没有电,有自行车也骑不成!”梁秀珍说,比起天津,沙里的生活条件就相当差了,没有电,晚上只能点煤油灯照明,没有自来水,只能到山上去挑山泉水。有人从天津带来了自行车,可是到处是山,根本就没法骑。尽管如此,他们仍旧很快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并与当地的乡民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难忘农家菜黄豆炒鸡蛋

“群众来一个电话,我们就得背上药箱骑马出发。”吴明英回忆道,沙里地处山区,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20世纪70年代的沙里,交通条件尤其落后,出行只能靠步行或骑马。一个人看病,往往要四五个人才能抬到医院,既浪费人力,又耗费病人的精力。为了方便群众看病,往往是医生下乡出诊。当时每个大队都有一部手摇电话,病人只要一拨电话求助,医院就会派医生出诊,一出去就是三四天,与老乡同吃同住。“一个月30天,他没几天能待在家里。”梁秀珍插话道。在天津时,吴明英学的是内科,到了沙里又进修了外科,有时还给难产的孕妇接生,活脱脱一个全能医生。

“这么多年我到过很多地方,吃过不少美食,可是最难忘的还是沙里农家的黄豆炒鸡蛋。”吴明英救死扶伤,很受当地老乡的爱戴。那个时候,农民的生活还非常艰苦,一年到头吃不了几次荤,可是每次医生出诊,他们总会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来招待。每逢春节杀年猪,不论多远,老乡总会派人将吴医生请去一起庆祝。多年后,吴明英仍忘不了黄豆炒鸡蛋这个让他热泪盈眶的农家菜肴,忘不了老乡对他的情谊。

出诊劳累过度突发急病

1972年,沙里阁楼大队一砖窑塌方,十几个人受伤。接到电话后,吴明英和几个同事急忙骑马赶赴现场。由于医护人员少,伤员多,吴明英忙得顾不上吃饭。直到晚上才吃了老乡给的两个红薯,谁知突发腹膜炎,肚痛不止。老乡一边往卫生院打电话,一边用担架把吴明英连夜从阁楼大队送回沙里,再用卡车载着吴明英到凌云县医院动手术。“他们半夜捎来消息,把我给吓坏了!”梁秀珍说,那天半夜她正搂着刚学走路的大女儿睡觉,突然接到丈夫突发急病的消息,她赶忙收拾行李带着大女儿赶往凌云县城。“那时候是针灸麻醉。”梁秀珍还记得当时的场景,推进手术室后,吴明英被用针灸做了全身麻醉,手术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停电了,护士只能打着手电筒给医生照明继续手术。“当时都以为是阑尾炎,后来才知道是腹膜炎。”手术没多久,吴明英又回到沙里继续工作。

支边教师在沙里办起高中

“我们来了以后才办的高中。”20世纪60年代,沙里的教育相当落后,还没有高中,学生初中毕业要念高中只能到县城去。当时从天津到凌云沙里的除了医护人员外,还有十几名教师。有北京大学毕业的,有南开大学毕业的,还有人民大学毕业的,师资力量非常雄厚。在大家的努力下,沙里办起了高中。那时候是半工半读,上午在学校上课,下午就带着学生到山里去干活。老师敬业,学生也努力。当时梁秀珍已经怀了大女儿,脚肿得穿不下鞋子,只能借了一位男同事的大拖鞋,挺着大肚子去拉板车。不少学生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现在想起来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可是当时真的没觉得怎么样。”梁秀珍说,虽然当时从天津一起来的只有自己一个女老师,但大家都很拼命只想把沙里的教育搞好,她并不觉得自己应该得到优待,相反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做得更好、更优秀。

“这些学生都很有出息。”这两次回访百色,当年的许多学生都来探望梁秀珍,当得知学生们都很有出息,大部分都在县城,甚至在百色、南宁工作时,梁秀珍感到很欣慰。

小保姆阿捞重情重义

由于吴明英经常下乡出诊,梁秀珍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很不容易。大女儿刚学走路的时候,夫妇俩在同事的介绍下在附近村屯找到了一个小保姆阿捞(音译)。“要不是有阿捞帮忙,那两年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梁秀珍说,当时小保姆只有12岁,脑子很灵活、手脚也很勤快,每天给女儿喂饭、带女儿玩耍,逗得女儿很开心。有了阿捞的帮忙,他们夫妇俩才能安下心来工作。将心比心,梁秀珍一家对阿捞也很好。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总不会忘了她,每年春节梁秀珍还会亲手给她缝制一套新衣。这不,两次重访百色,他们都找到了阿捞,当年的那个小姑娘已变成50多岁的妇人,然而,双方的感情并没有因为时间而变淡,又是杀鸡宰羊、又是磨米包糍粑,阿捞盛情款待了吴明英一家。

学生热心助老师一家回乡

“多亏了小农,要不然我们的两次第二故乡行也实现不了,即使来了,也联系不上那么多老朋友。”梁秀珍要感激的是他的学生农先承。农先承是梁秀珍在沙里中学教的学生,后来梁秀珍和吴明英调到百色工作以后,农先承也来到百色民师读书(现百色学院),期间经常到梁秀珍家拜访。再后来,梁秀珍夫妇离开百色返回天津后,农先承仍与他们保持联系。这几年到北京、天津旅游、出差,农先承每次都会登门拜访梁秀珍夫妇。得知老师一家想回百色看看,农先承便积极做好工作,联系梁秀珍夫妇当年的老朋友,安排住宿、行程等等。2007年梁秀珍夫妇第一次重访百色的时候,农先承甚至自己花钱帮他们订机票、把他们安顿在自己家里。“一日为师终生为师。”当梁秀珍夫妇感激得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农先承谦虚地说。

相关资料

吴明英祖籍广东韶山,梁秀珍祖籍广东梅县,两人都是归侨华人,1956年分别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回国,同在广州华侨补习班学习过两年,后来分别到河北保定一中和河北保定女子中学求学,最后分别考上天津医科大学和泉州华侨大学。毕业后,吴明英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工作,梁秀珍到安徽一个农场学习。1956年,两人喜结连理。同年12月,吴明英到百色支边,梁秀珍随迁。吴明英的兄弟姐妹都是在马来西亚经营庄园的生意人,倘若他当年不回国,想必是另外一种人生,但75岁的吴明英并不后悔,他的老伴梁秀珍也坚定地说不后悔。

□本报记者 吴东萍 文/图

新闻推荐

水面养鸭水中养鱼 古稀老翁黄顶胜年赚近十万元 □杨通站 文/图

黄顶胜正往食槽加玉米  近日,笔者在凌云县纳灵河谷景区前的一条小河旁看到,在一栋两层小楼前,有一个近千平米的鱼塘,几百只鸭子在水面嬉戏,游鱼在水里欢腾,河边的小树林里一群...

凌云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凌云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