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风雨中,挺起不屈的脊梁

广西日报 2010-07-09 22:42 大字

本报记者 曾铁强 本报通讯员 万如庆 莫有合 王世勇

6小时,降雨量达360多毫米——6月27日晚至6月30日,凌云遭遇自1958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降雨。

16小时,清除3万余立方米塌方;24小时,转移安置7738人,暴雨中心无一人因灾死亡。该县干群紧急行动,奏响了一曲抗击严重洪涝灾害的凯歌。

旱涝交替,“史上最强降雨”突袭山城

不能不慨叹老天爷无情。去年8月至今年4月,凌云遭受历史罕见的秋冬春三季连旱。人们刚喘过一口气,一场特大暴雨又凶猛袭来。

6月27日晚至6月30日,全县8个乡镇普降大到暴雨,降雨量在150毫米以上就有7个。仅6小时,逻楼镇东和村的雨量竟达367.3毫米。“这是我县自1958年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发生的最强降雨。”该县气象局有关负责人确认。

公路塌方、电力中断、内涝严重。山城瞬间成了“孤岛”、“泽国”。

在沙里乡,乡政府所在地的4000多亩土地被水淹没,最深处达四五十米。“就像一个内陆湖,街上近千居民一夜之间变成了‘渔民\’。”沙里乡党委书记腊家顺这样形容道。

在逻楼镇,镇政府所在地山逻村,大部分居民楼已淹到一楼,群众出行只能靠临时制作的木筏和机动船等简易工具。祥福村近万亩土地被淹;与凤山县交界的陇棍村发生特殊地质灾害,地基下沉,房屋开裂。 (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该县有关部门统计,截至7月4日,全县8个乡镇95个村9.25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两亿多元。

生命至上,创造暴雨中心的“零死亡”奇迹

“我差一点就没命了!”杨昌顺心有余悸地回忆。6月30日凌晨2时,伶站瑶族乡伶兴村弄林屯3组居住的房屋后面,整片山体崩塌。杨家房屋建在山坡上,大门前的岩石像用刀削过一样,全部垮下去。他的房子现在成了“空中楼阁”。

凌云县对这里的90户389人紧急转移安置。6月30日下午3时,人员全部转移到了10公里外的联合小学。小学暂时停课,腾出4间教室,并在操场上搭建起30顶民政救灾帐篷,用于灾民住宿。7月1日下午2时,群众正在吃午饭。记者看到,伙食有白米饭、豆芽炒肉片、白菜汤。灾民罗氏银满意地说:“这里的饭菜比家里还好。”

伶站瑶族乡人大主席赵昌余介绍,每人每餐按8元标准供应,有一菜一汤半斤米饭。安置点配备了厨师、医师、干警,乡领导在此全天24小时值班。为防止疫情发生,住地每天打扫两次卫生,厕所每天冲洗3次。7月1日上午,所有灾民进行体温检测,都很正常。

对“泽国”逻楼,县里派出70名民兵应急分队队员,镇里80多名干部包括学校年青教师,全部投入抗洪救灾之中;动用4艘冲锋舟,挨家挨户到被淹群众楼前巡查,送去了饮用水、快餐面等生活物资,500多名群众集中安置到了敬老院和学校。

灾情发生后,凌云县立即启动洪涝灾害应急预案Ⅱ级响应,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把保证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县委书记李祚标、县长赵桂兰等四家班子领导率各部门人员迅速深入乡镇、村屯指挥抢险救灾,及时排查隐患。截至7月4日,有1588户、7738人在临时安置点居住。其中,因洪涝灾害安置995户5174人,因地质灾害安置593户2564人。全县无一人因灾伤亡,创造了暴雨中心的“零死亡”奇迹。自治区副主席李康赴凌云检查指导救灾时,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力保畅通,16小时抢通“生命线”

暴雨给凌云交通造成严重打击。

省道206线百色至乐业二级公路,是凌云县联系外界最重要的通道。6月28日凌晨3时左右,瓢泼豪雨将这条“生命线”无情摧毁,总计发生大塌方9处、小塌方多处,另有3条县道也直接或间接中断,凌云县城顿时成为“孤城”。到6月28日上午7时,206线已造成100多辆车辆、数百名旅客滞留。

206线不通,不仅灾民出不去,救灾人员和物资也进不来;不仅卡住了凌云,也卡住了乐业。必须尽最大努力,以最快时间,抢通这条“生命线”!

公路部门迅速集结优势兵力。凌云公路局、右江区公路局72名养路工组成抢险突击队,调来6台铲车、4台挖掘机、18辆自卸车。凌云公路局队伍由凌云往百色方向推进,右江区公路局队伍由百色往凌云方向推进,形成双头夹击、全线开花、中间会合之势。从上午7时至下午3时,经过8个小时连续作战,除1处特大塌方外,其余8处塌方均被抢通。

特大塌方位于下甲乡各漏村附近,塌方体初步测算为3万立方米,覆盖路面近250米、深2-3米。旁观者预测至少需要两天才能抢通;突击队技术人员外观目测,估计最早也要6月29日上午8时方能“搞掂”。

灾情十万火急,非常时期要用非常办法。指挥部在原有机械力量的基础上,从其他工地再调集3台钩机增援,抢险速度明显提高。同时,新的抢修方案敲定,突击队在塌方两边各开一个工作面,里应外合,人停机不停连续作业,全力啃下这块硬骨头。6月28日23时14分,塌方处终于成功打通。

至此,经过突击队16小时连续作战,省道206线凌云路段比预计时间提前9小时抢通,滞留旅客对此连声感激。

统筹兼顾,救灾与恢复生产“两手抓”

“小心点,慢点放。”7月3日下午1时,一条小船载着21台汽油发电机停靠在沙里乡政府门口。乡党委书记腊家顺大声招呼工作人员搬运。他说,村民习惯吃多少大米就先打多少谷子,家中没有过多余粮储备。有了发电机,就不担心村民“断炊”了。

机器很快分发到最急需的地方。在八洞村坡脚屯,村民姚茂存的家里变得异常热闹,汽油发动机“轰轰”作响,堂屋里挤满了村民和孩子,他们坐在一台小彩色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收看电视节目。一张桌子的插座板上,插满了各种充电器,有手电筒、手机、蓄电池……“停了6天电,村子也安静了6天,今天又恢复生机了。”姚茂存感激地说。

根据群众受灾情况,凌云县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开展救助,在第一时间把物资发放到位。截至7月4日,共安排抗洪救灾资金503.19万元,及时调拨救灾物资到点到位,保证了受灾、受困人员有水喝、有东西吃、有地方住,有病得到及时治疗。

同时,该县切实做好灾后恢复生产和重建工作: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抢收已成熟的农作物,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组织农业、科技部门深入灾区,加强对被损农作物抢收,加大农业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沙里乡对灾后生产恢复已做好安排,调了一批稻种让村民在高处育秧,等水退后就补插晚稻;还调集了一批秋玉米给村民种,争取夏粮损失秋粮补。

“我们还要着眼长远,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李祚标告诉记者,凌云县针对这次灾害暴露出来的问题,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规划的机遇,在交通、水利、国土、教育等领域谋划一批项目,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新闻推荐

凌云长寿比例超联合国“长寿之乡”标准

本报凌云讯据近期公布的凌云县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该县总人口19.55万人,其中百岁以上老人有25人,占总人口比例12.3/10万,大大超过了中国和联合国“长寿之乡”规定的存活百岁老...

凌云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凌云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