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只是手段 脱贫才是目的 乐业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工作纪实 □吴桂群 冉 涛

右江日报 2019-02-25 08:48 大字

春节刚过,当大家还沉浸在走亲访友的节日氛围中,乐业县逻沙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李慈勇夫妇却早已开始忙个不停。

“一些搬迁户因为在扶贫车间工作,没时间打理桑树,我就将他们的桑树园一起进行管护,一共20多亩,春节假期我就休息两天,其余时间都用来给桑树剪枝、除草、施肥。”李慈勇向笔者介绍。

李慈勇患有冠心病,做不了重活,去年7月从逻沙乡太平村搬迁到该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通过政府分给的2亩桑园,养了一批蚕,收入6900元,再加上半年在砂石场帮看守机器获得的2.4万元,于去年光荣脱了贫。

“种桑养蚕让我看到了新希望,今年我通过管护其他搬迁户的桑园,计划养蚕7批,预计总收入12万元。”李慈勇信心满满地说。

去年,逻沙乡根据安置点的区位优势、气候环境和市场需求等特点,在安置点附近的仁龙村小湾屯流转了250亩土地规划建设桑园,并充分利用安置小区剩余土地配套建成大蚕房2200平方米,小蚕房100平方米。该产业园覆盖该乡集镇安置小区99户447人,按照人均0.5亩桑园划分给安置贫困户,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全覆盖。

近日,笔者探访了位于新化镇“老乡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扶贫车间”,10多名村民已经坐在工位前,忙着各种服装的制作。一件、两件、三件……仁里村同任屯28岁的张杰虽是位年轻小伙,却已经当上了这个车间的管理员,而且做起细活来,一点也不马虎。只见他用双手拿着员工们做好的衣服,快速地数完并包装完好。

“我真的没想到,像我这种文凭不算高的人,一个月还能赚到4000多元。”张杰满是感慨地对笔者说。

张杰夫妇原在广东打工,新化镇“老乡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扶贫车间”建好后,考虑到年幼的两个小孩需要大人照顾,夫妻俩毅然辞掉了广东的工作,回到“家门口”就业。

凭着勤奋努力和真抓善管,张杰很快就当上了“扶贫车间”的管理员。每天,夫妻俩下班回家后,还能煮饭菜给小孩吃,陪小孩一起玩耍,其乐融融。“如今,房子有了,每个月两个人收入加起来还有7000多元,又能照顾家中的小孩,我已经很知足了!”谈及眼下的生活,张杰满意之情溢于言表。

有活干,有收入。建在乡镇的“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脱贫有了新希望。“至2018年4月,广西乐业县启鸿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入驻新化镇‘扶贫车间’以来,我镇为了实现搬迁群众家门口创业就业,利用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楼空间大、便于建设厂房的优势,下拨50万元资金建设车间等配套设施,目前车间第一批高速电车等配套生产设备已安装60台,已招有45名易安贫困户人员,今年预计生产服装约10万余件,务工人员每月可收入3000元以上。”新化镇党委书记黄保锦介绍。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乐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工作,将“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的理念贯穿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始终,对搬迁到县城周边、乡镇集镇安置的贫困户,按照“五个一”的方式推进,真正做到一户一块菜地、一户一个果园,一户一个养殖栏舍,一户一个就近务工点,一户一个电子商务服务点,解决了搬迁贫困户的短、中、长期收入问题,真正让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据统计,全县已在8个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扶贫产业园9个,共发展桑蚕、猕猴桃、芒果、无花果等产业10000多亩,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全覆盖;已有7个安置点引进加工企业,有效解决601户搬迁户就近就业问题。

新闻推荐

乐业加强村干部培训

本报乐业讯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乐业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断强化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效助推了脱贫攻...

乐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业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