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观念“变美”变出美丽那造

百色早报 2017-06-03 10:15 大字
那造屯干净的道路  

近日,记者一行前往荣获广西首批“绿色村屯”荣誉称号的靖西市壬庄乡真意村那造屯。车子沿着平整蜿蜒的水泥路前行,还没进村,成排的小楼房、崭新的篮球场、绕村而过的水利工程和绿化带等一个个新鲜景物直扑眼帘。

村支书吕化带领记者绕着村屯一路走,得意地讲述着屯里近年来的喜人变化。吕支书说,那造屯变美的故事要从危房改造说起。

过去那造屯村民住的大多是木瓦结构房,一楼圈养禽畜,二楼挤着一家子人,顶上三楼贮存玉米等作物。“遇上刮风下雨,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家里的锅碗瓢盆都得拿来接雨水。”说起过去的房子结构,吕支书禁不住笑着“吐槽”,“那真是闻着猪屎牛粪味入睡啊。”

那造屯地处中越边境一线,全屯共26户。2011年之前,这个集“老、少、边、山、穷”于一身的小村屯,人均年收入只有1900元。贫瘠,让祖祖辈辈居住在简陋的木瓦房里,过着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住房难的困苦生活。

2010年,那造屯被列为政府危房改造示范点,拆旧房、打地基、建新房,轰轰烈烈的危房改造工程开始了。村里还特别成立了危房改造监督领导小组,每5天就逐户进行检查,督促危房改造要按规范要求进行。如今,屯里家家户户都搬进了小楼房。

房子改造好了,在政府的扶持下,那造屯又硬化了村屯道路,实现了通水、通电和通广播电视。记者看到,在村头有一条小型水利工程,吕支书说:“可别小看了这项水利工程,这可是让村民看天吃饭的生活成为了历史。”原来,这条长5公里的水利工程使那造屯与三坡屯、那弄屯、那排屯、那峒屯、安马屯、更老屯等多个村屯的饮水和用水问题得到了解决。以前苦于水源不足,村民只能靠种植玉米等增收,仅能解决温饱。有了稳定的水源,农业结构得以优化,村民们发展起烟叶、红心柚等产业,腰包逐渐鼓了起来。2016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6000元。

要安居、乐业,还要让环境变美。2015年,屯里修建了排污水沟。各家各户的生活废水都经过专门的排污水沟流进污水处理池里,改变了过去村民生活废水无处排泄的窘境。“以前家家户户门前屋后污水横流,现在这样,环境就美多了嘛。”吕支书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开展“清洁乡村”活动后,村民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家家户户严格遵守“门前三包”,“比方说,有的村民吃甘蔗,过去是吃到哪吐到哪,现在好了,知道把甘蔗渣扔到垃圾桶里。”吕支书说,虽然在外人看来,这样的一个变化不算什么,但对于村民来说,这个变化是巨大的。而他也相信,村民观念的“变美”一定会让那造屯“变美”故事更精彩。

吕支书还讲起了一个村民观念“变美”让那造屯“变美”的小故事。

那造屯所在的真意村共有1544人,有216位村民外出务工,劳务输出是村民的收入来源之一。2016年,那造屯外出务工的村民成立了一个微信群,将屯里外出务工的村民都拉进群里,大家经常在群里聊天,有时还会在群里相互介绍工作,给在外漂泊的生活添了几分暖意。后来,加入微信群的不再局限于那造屯,真意村其他屯外出务工的村民也加入进来,最后大家提议为何不成立一个真意村外出务工的工友组织?

村民的提议得到了村委的赞同,2016年,真意村农村工会就这样成立了。吕支书告诉记者,今年春节过后,村民外出打工前,工会还特别召集大家开会,“就是给他们讲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让他们出去打工要多注意,不要上当受骗。”2016年底,有个外出务工的村民生病了,大家通过微信群知道情况后,还纷纷主动捐款。农村工会俨然成为真意村农民工的“娘家”人,“外出务工的人加入工会,有了困难找工会”逐渐成为农民工的自觉行动。

新闻推荐

传承千年药市 打造壮药之都 ——2017年中国·靖西市端午药市活动剪影

现场配药。鸣锣开市。非遗文艺表演。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培训。□罗婕摄学术研讨。□罗婕摄宾客云集。交易火爆。壮药体验。□何艳玲摄药材多样。壮药宣传。传承“一带一路”医药文化遗产...

靖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靖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