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靖西绣球,传情之物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 欧阳雅雯 文/图

百色早报 2016-04-27 01:45 大字

靖西绣球黄丰盛与他的第一个三配色方案绣球  

在老电影《刘三姐》里有这样一个片段:刘三姐在大榕树下用清脆的嗓音唱着:“绣球当拣你不拣,空留两手拣忧愁”,害羞地转动着手中的绣球,然后抛给赶鸭子的阿牛哥,两人共谱了一段“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的传奇佳话。

一个小小的绣球沉淀的是壮家儿女的智慧,也蕴含着壮族文化的独特风韵。而今绣球已经走向世界,成为广西的文化符号。

从壮族男女传情之物到传统手工艺品

“哥接绣球胸前挂,条条线把哥心牵。金丝绣球鲜又鲜,我俩从此订百年……”抛绣球的山歌至今仍在靖西市各乡镇流传。早在清代时,靖西龙邦一带的壮族农村青年男女就有成群结队在山野间对山歌的习惯。小小的山坡上,你对我一句,我回你一曲,若是钟情某一个小伙子,姑娘们便摘下身边的小山花扎成花球,投予他。后来因为山花易凋谢,聪明的壮家姑娘便将自己的心意绣在手帕上,包上重物扎成圆球状,赠与意中人。这就是最早的绣球。

从古至今,靖西一带壮族人都流行着抛绣球的娱乐活动。古称抛绣球为“飞紽”。1980年起抛绣球发展成为一项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解放后,制作精美的绣球成为赠送亲友的礼品。

传统的绣球因为制作者的个人喜好不同呈现出五花八门的样式。有多个菱形叶瓣拼成的绣球,也有绣花绸布随意包上八角等内料的简易绣球。据《靖西县志》(2000年2月第一版)第十四章第四节记载:(绣球)最后发展为现在的形状,即由12片叶瓣片组成,叶尖对叶尖缝合,整体呈圆形,系有球穗,长50厘米,球径一般为6~10厘米,瓣片上绣龙、凤、孔雀、蝴蝶、金鱼、鸳鸯、菊花、玫瑰、牡丹、兰草、祝词等,瓣片边缘镶绣金边,瓣内填充物为绿豆,取意长久常青,为男女青年传情信物。而现在的靖西绣球主要以木屑作为内部的填充物,更利于绣球长期保存。而后又发展为30瓣的大绣球,可以绣制30种图案,5种颜色,直径为199.7厘米,多用于重大节庆活动。

规范配色方案与发展产品商业化

靖西绣球制作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但绣球成为手工艺品出售却不过30多年。

靖西旧州周边谷地多,可用于耕种的土地少。长久以来,这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刺绣、纺织等手工业劳动,一代代传承着绣球制作技艺。

走在旧州街上,你很容易就能找到坐在自家门口绣制绣球的妇女。一个装满木屑的小铁桶,一个针线篮,她们用一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仔细地绣制绣球,在她们的手里,丝线慢慢叠加,每一个图案都是那么精致,每一个绣球都承载着绣娘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

“我们当时绣绣球都是绣着玩的,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拿出去卖。”家住旧州街的赵阿婆今年85岁,20几岁嫁到旧州,因为邻里间都有绣制绣球的习惯,她便在农闲时跟着街上的妇女学习绣制绣球,一转眼自己已是有50多年绣工的老绣娘了。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特殊时期,绣制绣球是被禁止的。赵阿婆告诉记者:“我们那个时候每个人都要下到田里干活,做绣球会被说成是浪费时间,偶尔做绣球也只能在家里偷着绣。”改革开放后,绣娘们才重新拿起针线,延续着靖西绣球的制作技艺。

靖西有位文化名人,叫黄丰盛。黄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专门研究靖西壮族传统文化,在当地可是出了名的。见到记者后,黄老从随身带来的袋子里拿出一个大绣球。“这个就是我当年第一个研究绣球配色制作的绣球!”黄老小心翼翼地把绣球外的几层包裹慢慢地卸下。可以见到20多年前绣制的绣球依旧色彩艳丽,绣花图案也还是活灵活现。黄老端详着手中的绣球,自豪地告诉记者:“当时我研究绣球,就发现我们靖西的祖先真是太聪明了,绣球是由12个叶瓣组成的,叶尖对叶尖缝合,组成三个叶瓣圈,每一圈由4个叶瓣组成。如果相同颜色的叶瓣能够围成一圈,那么就能组成三个叶瓣颜色一致的圈,这样的颜色搭配就是最好看的了。”

开始的时候民间的手制绣球多是由绣制者按个人喜好进行配色。有的绣球配上4种到6种的颜色,搭配随意,杂乱无章。绣球三色搭配的方案出来以后,黄老更是致力于推广这样的配色方案。1989年8月下旬,为期三天的绣球制作技术培训班开班了,52名来自靖西各乡镇的绣球爱好者齐聚一堂,学习了三色搭配,并在新靖镇街圩时带到县城给黄老帮忙推销。

这样一来二去,靖西绣球有了合理的配色,好看的绣球自然也有了“欣赏者”。

1997年开始,靖西主推旅游产业。绣球这一传统的手工艺品一下子出现在了靖西各个旅游纪念品商店里。作为靖西绣球主产地的旧州街更是迎来了“春天”。而后旧州街出现了“绣球王”朱祖线和“中华巧女”黄肖琴等优秀的绣球制作者。“下至八九岁的女童,上至六七十岁的奶奶都会绣绣球”,这句话对于靖西旧州来说不算夸张。

远销国内外可随喜好定制

“我去年到武汉上大学,给我的新舍友们带的礼物就是靖西绣球!”土生土长的靖西姑娘小许告诉记者,“好多同学都觉得绣球可好看了,在我看来绣球算是一个送礼佳品。”

现在绣球已经成为了靖西,乃至广西的名片。2003年南京国际梅花节上,参与演出的艺术团将靖西绣球作为礼物送给到场的观众。2004年首届东盟博览会悬挂的吉祥物和赠送外宾的礼品是靖西绣球。北京人民大会堂广西厅悬挂的大绣球也来自靖西。2009年国庆大阅兵时代表广西的花车上悬挂的正是出自“绣球王”之手的大绣球……

随着绣球的名声越来越响,绣球的样式也可以按消费者的喜好定制了。广东的客人喜欢“满堂红”便会定制全红的绣球,外国游客喜欢金碧辉煌的感觉,可以定制全黄的绣球。在“中华巧女”黄肖琴的订单里还有美国定制的圣诞树图案的绣球,以及新加坡、韩国、日本等海外顾客定制的具有当地象征意义图案的绣球。在旧州街上,每年有数万件刺绣工艺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

而年产约30万个绣球的旧州街从原本朴素安静的小街一下子成了靖西闻名的“绣球一条街”,引无数游人纷至沓来。

品牌意识有待提高

靖西绣球声名远扬,而绣娘技艺及绣球质量参差不齐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除了旧州街上的妇女会制作绣球,周边乡镇也有不少人参与制作。但在很多绣娘的观念里,经济利益大于传统手工艺价值,再过几年,手工的绣球质量将会下降也是很难说的。”旧州街居民老蔡告诉记者。

其实,老蔡的担忧是很现实的。当靖西绣球成为一个传统手工艺的品牌,更多人有了一门挣钱的手艺。但绣娘们的价值观念着实令绣球收购商们头痛,为了每天能多做几个绣球,有的绣娘只追求制作速度,忽视了绣花和边脚缝合的针线功夫,以致于传承传统手工艺的观念变得越来越淡薄。

记者了解到,现在制作绣球的多为各村屯的妇女,她们多利用农闲时间赶制绣球,没有形成固定的生产模式,而且绣球的质量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尽管旧州街上有一些绣球制作者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如“旧州”、“山情”和“锦绚”等,但很多生产者缺少品牌意识,并没有对商标进行保护和宣传,以至于没有将靖西绣球打造成为特别有影响力的品牌,甚至有些当地人虽然注册了商标,但是并没有真正使用过商标。

靖西绣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魅力,它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手工艺品的层面上,要将绣球文化和靖西传统的壮族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走得更长更远。

新闻推荐

流浪的夜晚□靖西市龙临镇念浩村南车通业小学 赵永红

流浪,在思念的夜里我始终坐在月光里觉得落花是那么轻,往事却那么重人生苦短,...

靖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靖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