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间约30平方米的土墙瓦房里,堆积、悬挂着壮族人家曾经使用过的木锤子、织布机、纺车、榨甘蔗机、“爬背”、大小草帽…… 靖西一农民收藏壮乡农具纪念艰苦岁月 十几
蒙瑞青示范穿上“爬背”,戴着大斗笠,扛着筑田坎的木长铲子
木锤子、织布机、纺车、榨甘蔗机、壮族“雨衣”、大小草帽……在靖西市同德乡七联村上垌屯,这些壮族人家曾经用过的家常农具堆积、悬挂在一间约30平方米的土墙瓦房里。这是56岁蒙瑞青花了十几年从靖西及周边各地收集来的。花钱买下这些东西,他初衷只有一句话:喜欢、好玩,纪念曾经的艰苦生活。
蒙瑞青是个普通的农民、小生意人,谈及为何这么热心收集壮乡农具,他说,壮族各种农具见证着祖祖辈辈的生活变迁,他从小跟父亲做农活,全身心耕种田地到38岁,艰苦的生活,让他对壮族农具产生一种莫名的感情。尤其是那些工艺精良、极具有美感的农具,让他难以割舍。而伴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壮族儿女制作、使用的传统农具正在渐渐消失,恰好他改行做生意,四处赶圩,就有机会收集这些农具,花几元到数百元不等的价格,买下这些农具,运回家,堆放在小泥瓦房里,持续至今,成了规模。
蒙瑞青收集的这些农具几乎都是全木质材料,包括耕种田地的各种器械、捕鱼用具、居家器械等,收集这些器械,并不容易。蒙瑞青最稀罕两件东西——织布机和榨甘蔗机。
那两台织布机,是他花了两年时间6次登门拜访,才从壬庄乡的一农民家里买回来的,每台200元,“开始对方怎么说也不愿意卖,后来开价1000元/台。”蒙瑞青使尽浑身解数,才以200元/台的价格买了回来。更难得的是,那个榨甘蔗机,是用大棵铁木刀斧削成,没任何杂木掺入,由于使用年久被磨得锃亮,有股质朴的美感。卖主是邻村足表屯的一个老农民,虽然早就不用了,却舍不得卖,蒙瑞青从老人70多岁求到80多岁,老人年事已高,又见蒙瑞青十分诚恳,才把这“宝贝”交给他,希望他帮保管好,他塞给老人500元,这也是蒙瑞青收集农具单件花费最贵的。
十几年来,蒙瑞青每天赶圩,四处打听谁家还有农具,至今收集了数百件,而且很少重复,碎土的木锤、各种捕鱼的竹制笼具(有六七种之多,名称各异)、大小各异的草帽、龟壳造型的竹制“雨衣”(当地壮话音同“爬背”)等等,都很精美,是壮族农民家具中的上品。
1月17日,赶化峒圩,蒙瑞青与记者畅聊数小时,聊了各种农具当地土话名称、使用方法,从哪儿买到的,甚至有些农具出自哪位老师傅的手艺,他都娓娓道来,不时啧啧称叹。为了给记者直观了解“爬背”的用法,蒙瑞青还示范穿上“爬背”,戴着大斗笠,扛着筑田坎的木长铲子,煞有神气。蒙瑞青说,“爬背”相当于雨衣,还透气,可以前面戴,也可以披后面,戴上大斗笠,任你风吹雨打,也不湿身,过去雨天干农活、赶圩,随处可见披着“爬背”、戴着大斗笠的身影,如今想来,真如电影场景。说到有趣处,蒙瑞青开怀大笑之余,也有点失落——这些东西不收集起来,后人以后就很难懂得过去壮民族怎么生活了。
现在,蒙瑞青仍有不少遗憾——农具没收全,比如那种鼓风吹扬谷子杂草灰尘的木器、全竹制的桌子等,可他虽然四处打听,但都没找到,他还得继续找下去。
花钱收集来的农具,他的爱人及两个女儿、女婿都乐成其事。蒙瑞青如此热衷收集农具,在靖西民间早已成为“奇闻”,据说靖西还没发现有第二个人这样做,至于这些农具将来拿来干嘛,蒙瑞青说,等他跑不动了,希望建个房子,把藏品都陈列出来,供人观赏,最好能收点费用,当他与老伴的养老金。
新闻推荐
同样的山路,下坡时,我们总觉它很短;而上坡时,我们又总嫌它太长。下坡时,不应该因为觉得路途太短,而认为路总是一帆风顺,畅通无阻就可...
靖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靖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