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老艺人李西克的非遗守护路 □本报记者 喻武强 通讯员 陆 强 文/图
李西克(第一排左一)在表演
在靖西县壮族博物馆,有一间办公室存放着许多壮族民俗演出道具,这间办公室是专门为博物馆退休干部李西克和他的团队留下的。作为靖西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靖西壮学会副会长,一位从小就受到壮民族文化熏陶的靖西民间老艺人,李西克退休后,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壮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宣传工作。他和他的团队从1999年2月26日,为台湾学者表演第一个壮族山歌节目起,就开始了长达16年的壮族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之路。团队表演节目由最初的5个发展成为现在的16个节目,演出队伍人数也由3个人,发展成为现在的28人。在这16年里,李西克和这些老艺人们不断地挖掘整理出壮族民间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将其内容编排成一个个节目,用山歌、乐器、舞蹈等形式展现给世人。
机缘巧合 与二胡结下不解之缘
谈起对壮族文化的感情,以及缘何走上漫长的守护非遗之路,李西克便滔滔不绝地讲诉起来:“我三岁时,父亲离世,九岁时母亲也离开了人世。 所以我小学毕业就没再读书了。” 李西克告诉记者,在他读小学的时候,他家旁边有一个人民街壮剧团,每天晚上都在街上的小舞台演壮剧和一些其他的戏,吸引了很多村民去观看。“我每晚都泡在那里看别人拉二胡,看得久了,就喜欢上了二胡。”
对靖西壮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李西克就是从喜爱二胡开始的。“靖西、德保两地的二胡都是以马骨胡为主,声音清脆洪亮,学起来难度很大。”李西克说,“我刚学拉二胡的时候,以为会很简单,但真正学起来还真是麻烦。拉得太响了,声音传出去很难听,邻居都听到厌烦了!”怎么办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李西克发现,用铅笔头、竹子或者是铜弹头夹在弦头上,声音就弱了很多,只有自己才听得到。自那以后,他就采用这种方法练习拉二胡。
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李西克的二胡拉得越来越好,以致于当邻居们听到悠扬的二胡声从他家中传出,都不相信是他拉的,纷纷前来围观。那时起,李西克就成为了村里的名人,很多村民在闲暇之余,都会到李西克家中坐上一会,听李西克拉拉二胡。
创新古戏 研制失传“土乐器”
拉二胡李西克是个好手,但真正从事靖西壮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创作,还得从壮族田间矮人舞《喜庆丰收》开始说起。
靖西是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地方。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和文化艺术活动的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间文化,靖西田园矮人舞就是其中一种,它流传在安德古州一带,自古以来,矮人舞一直都是靖西的民间乐舞,是壮乡作为欢庆丰收的舞蹈。说起当时创作《喜庆丰收》的灵感,李西克称是受到当时靖西县文艺队曾国祥老人的启发。“他当时跟我讲,他小的时候,在安德的一个村里,曾经有一帮年轻人,每到收割季节都到当地土地庙里烧香祷告,回来就将泥巴涂抹在身上画出眼、鼻,用红土画嘴,然后将箩筐罩到头上,大家到田间跳舞,相撞、斗鸡,比力气。”李西克回忆当时的情景跟记者如是说。“后来,我经过一段时间考虑,琢磨着是否能将这个表演搬到舞台上,后来就有了《喜庆丰收》的第一次创作。”
2005年《喜庆丰收》创作成功,刚开始只有4个人进行表演,比较单调,后来通过不断整理、创新,多加了6个人进行表演,男的就是代表五谷丰登,女的就是风调雨顺,这样就比较完满,结果表演得很成功,到百色参加汇演还获得一等奖。
除了整理创新古戏,李西克等人研制的土乐器——葫芦胡和葫芦琴,也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我曾在书本上看过,原来南路壮剧曾经有葫芦胡和葫芦琴配音,这么多年都已经没看到了。当时我就想能不能根据书上所描绘的,把葫芦琴做出来。”李西克说。
2005年,李西克根据有关壮族曾有葫芦琴的口碑和书籍记载,对史料进行挖掘,组织彭志达(已故)、艾思伟等10多位民间艺人多次研制,终于在2012年先后调制出三把拉弦葫芦胡和一把弹拨葫芦琴。“葫芦琴做出来后,《广西日报》刊登了这则消息,以后就陆续有好多地方的人来找我定做葫芦胡和葫芦琴。”
2014年,李西克又和民间艺人曾丹一起制作了一批壮族“土乐器”交付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百色学院等院校教学专用。李西克告诉记者,他们制作出的这些“土乐器”曾经参加中国民间艺术节、文化产业博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日等表演,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
深情呼吁 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丢
李西克从14岁登台演出到现在从艺已经50年,现在退休也有5个年头,但即便这样,他仍奔波在抢救、挖掘、保护民俗民间文化的工作中。在采访中,李西克告诉记者,在他收集整理的过程中,部分年老的艺人已经逝去,很多有价值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几近失传,而且民俗表演队的队员都是年老的艺人们,一些古老技艺后继乏人。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唱流行歌曲,他们很少人会唱山歌了。再不宣传和重视,也许不久的将来,山歌也会渐渐消失。”说起靖西一些民俗文化即将面临的困境,李西克非常忧虑,他告诉记者,他要在有生之年,把壮族人的文化挖掘整理出来,走出一条自己的出路。“也许有些观众不理解,认为我们演出的节目水平低,他不理解祖宗留下的东西值不值钱,这些还希望以后政府能多多指导和引导。”
“只要我还活着一天,我一定要将我们壮族的这些文化传承下去,一定要将我们靖西民间的各种调式、土乐器等民俗民间的文化传承下去,不让其消失,让我们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代代相传,后继有人,让各地都了解我们的民俗文化。”李西克紧紧地握着拳头,表情凝重而严肃地说。
新闻推荐
5月1日,在靖西县安德镇滇南外送通道二回500千伏输变电工程4标放线牵引场,电力工人在进行牵引绳展放...
靖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靖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