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矿老板转型进深山养野猪□本报记者 陆照德 文/图

百色早报 2013-09-26 01:15 大字

谭龙开一声叫唤,他的野猪就跑了出来  

截至9月24日,谭龙开的16头野猪变成了200头,除了卖掉的几十头,山中尚有130多头,这让他和合伙人喜上眉梢。

谭龙开是靖西县湖润镇人,这位仅有高中学历,当了10多年矿老板的中年汉子,两年前开始了他的人生新历程——养野猪。

养野猪,如今不算稀奇事,但在湖润镇矿业“收归国营”大背景下,一个矿老板与人合伙,出资数十万,开路进深山,圈地养野猪,并把“林下养殖”当成一个长远的产业来经营,就显得难能可贵。

花18万修路进深山

记者一行乘坐的皮卡车从湖润镇新桥屯右拐,没走多久便遇到了一个陡坡,水冲土路,多沟壑浮石,车子两次加足马力都爬不上去,幸好司机经验丰富,灵机一动,搬了一两百斤石头装进车后厢,才勉强通过第一关。走了没多久,车又熄火了,只能半路休息,给车加了半厢水,记者一行也休息一会儿,才继续前行。上山下坡,左拐右绕,颠簸了约一个小时,记者总算来到谭龙开的养猪场——塘那(地名)。

青青山谷,几间砖瓦房便是养猪场,谭龙开戴着一顶草帽,俨然深山里的猪倌。这条进入深山的土路,是2011年8月修的,他和合伙人请挖掘机一路挖进来,山形复杂多变,历时3个多月才修通,花了18万元。虽只是简易土路,但总算通了,这可是这个山谷第一次通路。

谭龙开说道路有3.5公里,但记者一行都觉得那应该是直线距离,车行里程应不下5~6公里。塘那是个小山坳,三面环山,只有进山的道路随着山间沟壑蜿蜒曲折至镇通县公路,谭龙开的养猪场坐落的山坳,原是新桥屯居民当年的水田,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山体滑坡,该屯全部外迁,山谷早已荒废了半个世纪,直到谭龙开他们修路进来养野猪。

野猪无獠牙温顺如家狗

“不能搞矿生意后,我和朋友商议,决定进山养野猪,搞林下养殖,这个地方比较理想。”谭龙开说,他高中毕业后,做过服装生意,随后进矿山打拼了十几年,有了点钱后就当了矿老板。但2010年前后,政府进行产业调整,百色矿务局进驻湖润,私人开矿被限制,很多像谭龙开一样的矿老板只好另谋出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和朋友觉得在山里养野猪比较有前途。

“野猪早晚六点吃一顿玉米饭,然后它们都跑山里去了,在方圆2公里范围内活动。”谭龙开说着,带记者一行钻进山里观赏他的野猪,林间小路,鸟儿啁啾,林中不时见到几头野猪,见有生人,“嗷嗷”跑进林中,回头望着它们的主人。谭龙开笑着说:“见到生人它们还不习惯,单我一个人它们很乖的。”

又走了一段路,到了新桥屯旧址,很多头野猪在林中“嗷嗷”叫得欢,一头野猪忽然从树丛中伸出半个身子来,看了看谭龙开,似乎在观察着来客,正当大家准备拍照时,它又跑开了。后来,谭龙开叫唤了一声,只见一头百来斤的野猪走出来,围着他转了一圈,并走在他后面,像一条家狗跟随主人散步一样,令记者啧啧称奇。

“这些野猪怎么都没有獠牙呢?”记者好奇的问,原来为避免野猪受惊吓相互冲撞或伤人,谭龙开他们特意在野猪年幼时就锯掉了它们的獠牙。

要打造林下养殖产业

2011年年底,谭龙开从南宁引进16头种猪(1公15母),不到两年,就发展至185头,今年年初卖出了一批(10多头),尽管目前野猪肉市场行情不甚理想,但谭龙开和他的伙伴都挺乐观。

据谭龙开介绍,他们的目标不仅仅图新奇养野猪,还打算在山里养山羊、鸡等,慢慢把山里的资源利用起来,开辟一个综合性的林下养殖基地。

尽管雇了两个帮手,但谭龙开还是经常待在野猪场。山中空气好,安静舒适,相比于当矿老板的应酬与各种担心,现在他觉得身心都很放松。他相信,在这片原来就有野猪出没的山里,他的野猪产业及林下养殖梦想终将实现。

新闻推荐

补办一个落户手续 去了派出所多次没办成 派出所:还需对方派出所出具“未落户证明”方可办理□本报记者 陆照德

前不久,央视曝光“小伙为办护照,从北京到河北,往返六次,去一回少一个材料”。让某些基层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掀起舆论波澜。无独有偶,近日...

靖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靖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