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特色旅游:广西扶贫造血之路

广西日报 2013-04-12 18:34 大字

本报记者 吴丽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对扶贫工作来说,一样适用。

发展特色旅游,就是广西不少贫困地区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致富,实现自我“造血”的可行之路。

旅游业具有资源消耗少、就业机会多、带动效应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因而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是贫困地区实现“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过渡,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良性循环的可由之路——这是近年来广西旅游部门与扶贫部门的共识。

广西不少贫困地区虽然设施简陋、交通不便,但“深闺”里却蕴藏着奇山秀水,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近年来,我区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力度,龙胜、巴马等地便形成了较好的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但对当前的旅游扶贫工作来说,仍困难重重,要通过发展特色旅游,实现扶贫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过渡,需要不断的努力。

贫困地区的“贫血”现象

“基础设施薄弱、服务能力低、农民自立能力差”可谓贫困地区“贫血”现象的主要症状,这些都成为严重制约旅游扶贫产业发展的因素。

据了解,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广西2011年的贫困人口仍有950万人,相对集中分布在大石山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水库库区,人地矛盾和区域性贫困问题突出。特别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交通不便,如民族村寨大多分散在高山峡谷中,山高水陡,有些地方是没有道路,有些地方是道路等级太低,游客进入性差,交通安全性差,很多优秀景点至今都难以开发利用。

其次,旅游深度开发不足,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与丰富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相比,我区贫困地区的旅游深度开发不足,大部分仍呈粗放式开发和经营状况,特别是民族文化、生态休闲、边关风情等特色旅游资源更需要加强深度开发,自然风光资源的开发也亟待提升。

此外,缺少专业人才。我区贫困地区的旅游产业起步晚,基础差,许多群众缺乏旅游开发的知识和本领以及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文化素质有待提高,观念有待更新,旅游人才的引进短期内难以奏效,因而旅游行政管理、企业经营、技能服务等各方面的旅游人才奇缺。

业内人士指出,贫困地区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程度较低,技术水平不高,视野较小,虽然有些地方的旅游业已慢慢起步,但由于经营者多注重眼前利益,忽视了服务质量,只一味提高门票价格或在其他项目抬高收费,如游客拍照要收费,上厕所要收费等,游客来了一次再也不来,还可能进行负面宣传,“这无异于杀鸡取卵”。

还有一些地方,由于缺乏经验和知识准备不足,不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旅游发展的情况,见别地搞什么吸引人赚钱,自己也搞什么,低质量的模仿,没有做出自己的特色,这样的结果也往往是劳民伤财的毁坏性开发。

“造血型”旅游扶贫的启发

在广西的贫困地区旅游开发中,巴马、龙胜、靖西等地无疑都是较为成功的,应该说,这些地方已慢慢实现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过渡。

巴马曾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地区,近年来,该县以发展长寿养生等特色旅游业为切入点,深入实施旅游兴县发展战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潜在的旅游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使旅游业成为巴马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产业。同时,旅游业带动了大量人员就业,大批农民通过参与旅游经营增加收入乃至脱贫致富,创造了广西旅游发展史上的“巴马现象”。

龙胜依靠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和民俗旅游资源优势,以旅游立县为发展目标,开创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道路,旅游业已逐步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靖西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强力推进旅游业的发展,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该县累计接待游客599.6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32亿元,位列广西旅游各县前4名,成为广西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地方的成功之处在于,找准了定位,找出了特色,更新了观念,创出了品牌。这对其他正在谋求发展的地区来说,有着诸多启发。

“贫困地区实施旅游扶贫,一定要千方百计创造和培育特色,这是一条铁的原则。”一位业内专家认为,这就需要有关部门派出专家帮助贫困地区寻找旅游扶贫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开发培育出高品位、高质量的特色旅游产品。此外,要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促进观念更新,如兴办家庭旅馆和餐馆,利用当地特色产品制成旅游纪念品等等。

还有专家认为,由于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要杜绝随意开发,粗浅参观的状况,坚持“现在没有能力开发,也要将其保护好”的原则,加强对资源的保护,保护资源也就是保护生产力。

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据了解,去年我区对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推出了多项措施,对今后的工作开展起到有效的作用。

去年,自治区旅游局在对全区旅游资源进行重点普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中提出了旅游扶贫的多个项目,即:建设红水河流域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百色红色旅游区、河池生态养生旅游区,打造中越神秘边关、巴马长寿养生、刘三姐民族风情等品牌,开发休闲度假、长寿养生、民族风情、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产品、整合推出“桂东北山水精华游”、“中越边关探秘游”、“少数民族风情游”、“世界长寿之乡休闲养生游”等特色旅游精品线路。

同时,该局还编制并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在发展布局上重点扶持建设100个乡村旅游基地,推出10条特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构建8大乡村旅游产业群,筛选了一批乡村旅游发展重点项目,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实施保障措施,制定了扶贫与就业创业行动计划等“十二五”期间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系列重点行动计划。

自治区旅游局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做好普查资源,科学规划工作,使规划在促进贫困地区旅游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将贫困地区那些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交通和旅游区位条件较好、客源市场潜力大、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开发旅游业热情高、干劲大的地方作为开发重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倾力帮扶,逐渐打造一批全区贫困地区的旅游精品。按照要素配套的原则,对贫困地区旅游景区在交通、公共服务措施、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方面予以指导帮助,争取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支持。 

在区域上优先突出发展我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如广西石漠化地区的旅游扶贫,借助国家和中央部委的力量和政策,争取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推动旅游扶贫的产业融合发展,从国家层面帮助构建旅游与农业、工业、林业、牧业、医药保健等相关产业以及文化、体育、建设、商业、金融、房地产、交通、环保等相关行业融合发展大格局,通过嫁接优势,将其他产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发展壮大旅游扶贫产业。

新闻推荐

边境线上,那一片鲜艳的红 ——靖西实施“边关党旗红”工程见闻

本报记者罗侠许丹婷本报通讯员邓雅娜许廷聪阅读提示深化和拓展边境地区党建工作,是确保构建边境地区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在靖西县,无论是龙邦口岸边上的龙邦镇护龙村排干屯,还是湖润镇新兴街布...

靖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靖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