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靖西“故事大王”的传奇人生故事□本报记者 陆照德 文/图

百色早报 2013-01-15 05:29 大字

梁福昌在自家楼顶给嫁接的盆景橘子松土  

人物简介:自从2012年7月份开始在靖西县电视台用壮语讲壮族人的故事后,73岁的梁福昌在熟人圈子里更加引人注目,不仅仅是故事讲得好,壮语地道,一些群众更是把他当成“什么都懂的人”,问下期讲什么故事的,求学问知的……经常拦住他不放,使他在街上“寸步难行”。

一身中山装,一把折扇,一壶茶,一张木桌,这就是梁福昌在电视节目中的行头及道具,但见他操着靖西壮语说故事,声情并茂中,还不时假以手势比划,将靖西民间传说、历史掌故、民风民俗等一一道来,令人耳目一新。

1  痴迷故事的壮乡人

“我的人生很波折,可以写成一本传奇故事书。”梁福昌老先生毫不讳言地说。

1940年,梁福昌生于靖西县城郊公社(现属新靖镇)农村,自小痴迷听故事,小时候他的家乡每年都会请剧团来演木偶戏、壮剧,唱巫伦调等,这些民间的故事让梁福昌陶醉不已,每次都早早跑去听,曲终他还不想离场。

稍长,梁福昌开始看中国四大名著、三言二拍以及《说唐》、《说岳》等历史演义小说,上四年级的时候他就能一字不漏地背诵《西游记》、《水浒传》,能讲到108将忠义堂聚会(即全书的前七十回)。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哥哥让他去放鸭子,他看故事书迷到鸭子窜进稻田里吃谷子也浑然不觉,回家挨了哥哥一顿打,但梁福昌依旧对故事书执迷不已。

1957年,梁福昌初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上高中,但因父母早逝,无人供读,梁福昌只能应文教局之安排去农业中学当老师,16岁的梁福昌面对的多是一些不爱学习的孩子,有的学生年纪比他还大,年龄最大的有21岁。教不了,就回家,然后瞒着哥哥考上百色农校农作物专业,并靠写故事给报纸、杂志赚稿费,开始以文为生的生活。

2  曾差点被枪毙

梁福昌说,他遭遇过非人的折磨,几次险些丧命,但是他都挺了过来。

1948年,国民党垮台的前夕,边陲靖西也疯狂抓丁,梁福昌的哥哥梁福茂被抓走,但半路逃脱,乡公所就把梁福昌母子抓来关押做人质(梁父已避开),直到梁福昌的哥哥躲在山上右手摔伤,躲在外婆家治疗被捉回,梁福昌和母亲才得回家,前后被关了40余天。

第二次入狱是1968年,时值梁福昌在电影院当放映员,他老家的隔壁村揪斗知识分子,见梁福昌所在的村庄动静太小,有人便说:“你们那边都不批斗,跟不上革命形势。”老家的造反派想到了在县城工作的梁福昌。“那天我走在街上,突然几个人把我按倒在地,绑回农村老家,500多人现场批斗,打了一个多小时,踢得我满地滚,不让说话。”梁福昌说,打完了又单脚吊着,后“送”回原单位“靠边站”,之后又进五七干校。经常批斗,帽子越加越多,最后被定为“现行反革命”,拉去“刑场”,批判一通,“最后两声枪响,我以为我死了,谁知又被拖回来,死的是旁边的两个,我是陪同。”梁福昌说,当时尊严丧尽,生死都无所谓了。

3  讲故事换医术

一天,梁福昌突然又被拖走,在一间小屋里,给他一支笔,让他依次用右手、左手、左脚、左手、嘴巴夹笔写字,写完就被送进该县看守所。

后来,梁福昌才知道,传言有人写信到北京攻击张春桥(四人帮之一),要查验笔迹,才有这么一番动作。

看守所里,虽吃住差,管制严格,但相对于每天惊心动魄的外部世界,梁福昌总算“幸福”了许多。他在狱中碰到一个叫梁飞燕的军医,梁福昌就给军医讲《三国演义》的故事,军医则教他一条“汤头歌诀”(医方著作),梁福昌至今还记得歌诀,随口背出一条:“肚腹三里求,面口合谷收;胸胁若有病,速与内关求。”还拿记者当示范,肚子痛就按足三里(穴位)……

4  蚊血做墨水  蛤蟆当警卫

讲一个故事,记一条歌诀,日子还是没有过去,梁福昌才深感“洞中方十日,世上已千年”的况味。“牢房里只有一张烂床,蚊帐也没有,蚊子多得很,吃饱了人血飞不动,就纷纷掉在我们身边。”梁福昌说,很快他又发现了新的乐子,捡蚊子聚于手心,捏碎,用手指沾着写字,“110~120只蚊子才够一个笔画,其实都是自己的血”。梁福昌打算写“洞中方十日,世上已千年”十个字,但刚写完“十”字他就出狱了。

狱中说话、写字都是不允许的,若被发现,轻则被骂,重则被双手合拢绑在牢房门的木条上,打手背。蚊子多了,招来“不速之客”。一天,一只蛤蟆跳到梁福昌的班房门前,吃蚊子,他还从每餐3两糙饭中省出一些喂它,蛤蟆由此呆着不走,狱中扰攘不休,每当狱卒迈着准正步进来巡视,才到大门外,蛤蟆先知,就狂跳不休,梁福昌发现了规律,一见蛤蟆跳他就静坐不语,梁福昌由此被狱卒夸赞为遵守纪律“模范”。

出狱,个个头都不回雀跃而去,唯独梁福昌回头说“再见”,对蛤蟆说的。

5  用汤头歌诀为村民治病

出狱后,梁福昌被编入“学习毛主席思想三分之一工作队”,下放到同德乡劳动“抓革命,促生产”。此时,梁福昌在狱中记的几十条“汤头歌诀”有了大用,乡下医药紧缺,生活条件差,村民多病,他靠歌诀拍、拿、按、打,治好了不少患病的村民。

那时,梁福昌已可重新领每月28.5元的工资。一日,梁福昌等7人借口出来开会,跑到彭德水库买了50斤活鱼,在街上买一斤油一斤酒,回到同德乡粮所借地方一锅煮了,久不食肉味,香喷喷的鱼肉扑鼻,7个大汉未等熟透就捞来吃,吃得天昏地暗,竟然把50斤鱼连汤带肉吃净。“吃得太饱,只勉强能走回住所。想吐吐不出来,撑了一个晚上。”梁福昌说,第二天更难受,没力气干活,跑到山上看书,但一看见“水”字或偏旁为三点水的字,就想到鱼而难受不已。

6  独知者的尴尬

1973年,有个名额下来抽工作队的人去当老师,梁福昌就这样成了新圩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

1976年,毛主席1965年写的词《念奴娇·鸟儿问答》发表在《诗刊》上,其他媒体也相继转载,全国上下讨论,偏远的靖西教育界也要求学校讲解这首词。“当时郭沫若这类学者的解释还没有发表,大家都按自己的学识讲解,很乱。”梁福昌说,当时的新圩中学老师内部讨论的时候,对词中“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中“羊角”二字,其他老师都莫名其妙。于是纷纷问梁福昌,因他较为博学,什么都略知一二。

“羊角据我所知就是旋风。”梁福昌说,然后引经据典讲述来由,但没有一个人相信他,都说他乱说,梁福昌只好缄默不语,任人笑骂。

过了一段时间,百色地区一位专员来到靖西,专门给中学教师讲《念奴娇·鸟儿问答》,也说“羊角是旋风”,众人才叹服梁福昌高明,又纷纷对他赞扬不已。当时坐在台下的梁福昌既欣喜又激动——终于有人给我“平反”了。

这个引用《庄子·逍遥游》的典故,梁福昌是小时候跟着哥哥去偷听一个留日归来的学生讲《幼学琼林》时记下的,梁福昌拿出此书,翻给记者,就滔滔不绝地按顺序背诵,到“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曰雷鞭”而止。

7  研发“靖西树茄”种到北京

1989年,博学的梁福昌被该县教育局调到靖西县职业学校当政教主任,兼授好几门课,后当科研主任。在这里,50多岁的梁福昌才开始学有所用,研究蔬菜嫁接技术,在物理老师岑熙的协助下,经过3年钻研、实验,他们培育出了成果——一棵树上能长出3种蔬菜(番茄、茄子、辣椒),梁福昌最后把这项成果命名为靖西树茄。

1999年,县里让梁福昌在新靖镇搞个农业科技园,号召各乡镇派人来学习推广,梁福昌还因此与主管科技园的县领导一起上了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节目。媒体争先报道,荣誉纷沓而来,但当地农民并没有接受这种四季结果、虫害少的新事物。

2001年,北京中林绿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熟人联系上梁福昌并发函聘请他去种树茄。梁福昌工作地点在琉璃河农场,管护100亩树茄,亩产8000多公斤,而且梁福昌种的番茄与茄子花色五彩缤纷,果实形状、颜色各异,既有观赏价值又能食用,做盆景出售也很受欢迎,他因此获得时任林科院院长江泽慧院士的当面赞赏。在北京,他的待遇是月薪5000元,包吃住,配有专车。梁福昌带领着10几个大学生在北京一干就是两年。

后来,家中传去急电:“老伴病危,速归。”梁福昌赶紧回来救老伴,花几万块钱治好了老伴的病,后来就没再去北京。

梁福昌表示不再去主要是学生告他的状,说他固步自封,不愿意传授知识给他们。说到这儿,老梁双手一摊说:“我只有一桶水,他们要10桶,我拿什么给。”原来,起初学生问梁福昌很多壮民族历史、习俗及边境战争等知识,梁福昌准备好了都跟他们说,后来学生以为他什么都懂,就问纳米、克隆技术等,梁福昌说真不懂,学生不信,遂告他的状;领导就找他谈话,要他多提携后进。梁福昌懵了——我真不懂?于是他就趁老婆病危顺坡下驴,回了靖西县。

后记:

耳闻他讲述自己波澜汹涌的人生经历,记者感慨不已,记者这篇3000来字报道只能是其中简要的一小部分。已过古稀之年的梁福昌没闲着,除了上电视节目讲故事,他还担任靖西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与近90位老艺人活跃在民间,目前他们正准备下乡宣传十八大精神呢。

新闻推荐

两兄弟盯上了母亲的低保金及弟弟的残疾补助金,并因此产生矛盾—— 为钱财,弟弟乱棍打死亲哥哥

本报靖西讯  梁元品是靖西县新甲乡人,四十来岁。其因家庭琐事与胞兄发生矛盾后,不能理智处理,而是采取暴力方式,最终将自己的同胞兄长打死,酿造了手足相残的人间悲剧。1...

靖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靖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