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黄姆标:清苦一生心坦然□陆 毅

百色早报 2012-12-10 05:06 大字

 

她清苦一生,物质与财富似乎有意与她擦肩而过,但物质生活清苦,却给了她终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甘于清苦,乐观向上,心情舒畅度人生。本文主人公黄姆标用一生的清苦和艰辛诠释着一种难能可贵的人生态度。

不幸孤儿练就求生本领

靖西县龙临镇偕乐村新文屯的黄姆标,生于1907年农历十一月十五,壮族。据老人自述,她13岁时父母因染上瘟疫先后去世,她仅有的一个同胞妹妹也在八九岁时就不幸夭折,孤苦伶仃的黄姆标从此就跟叔叔一家生活。她从小跟随婶婶干农活、做家务、学纺线织布、裁缝等,练就了农家生产生活的手艺。这让黄姆标年轻时很有成就感和自信心,这些一直陪伴着她走过百年人生。

黄姆标所在的新文屯,旱地多,水田少,主要种植玉米。老人年轻时除了种植粮食作物外,还种豆类、种棉花,她精通种棉、纺线、织布、染布、缝衣等技术和工艺。她吃苦耐劳,终日忙着家里、地里的活,从不停歇。年轻时常常织布到夜深,每逢节日还经常制作五色糯饭、粉条之类食品拿到街上卖,换回油盐或其他生活用品。村里其他老人告诉笔者,黄姆标年轻时刺绣手艺很好。她时常帮邻里的小孩绣制花鞋,有时还自制花鞋、土布衣服等拿到街上摆卖,换取收入,补贴家用,缓解生活压力。

心存感恩常常热心助人

黄姆标老人告诉笔者,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困难时期,有一回,她到离家几公里外的山地挖野菜、找野果,口渴难耐时到附近的一户人家找水喝,不料那户人家把留给家人的饭菜端出来给她吃。她说:“我吃了这些饭菜,你家人劳动回来吃什么?”那户人家就说:“你放心吃吧,等他们回来,灶上锅里的东西就煮熟了。”黄姆标老人说她本想找口水喝,不想人家盛饭给她吃个饱,这是她一辈子不能忘却的记忆,也是她一生最为感动的事,这件事深深地铭刻在她的脑海里,成为她后来乐善好施、热心助人的人生坐标。

每当村里有婚嫁喜庆之事,老人都会热情主动地帮忙制布鞋、纺纱织布,染制土布,裁制新衣,缝制新被等,而且从不收任何报酬。

黄姆标所在的偕乐村可以说是个长寿村,群山环抱,四季林木葱茏,空气清新。置身其中,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村里如今健在的百岁老人有2位,还有几位90多岁的老人,70岁、80岁的老人就更多了。2004年,黄姆标老人在儿子过世后,就和儿媳一起生活。

生性豁达凡事顺其自然

黄姆标家里的主食是玉米,红薯、南瓜、饭豆等杂粮也是她常吃的食物,甚至可以将这些杂粮熬成粥、煮成饭,作为一日三餐的主食。不管是缺粮少油的饥荒年代,还是丰衣足食的现代生活,老人从不吃肥肉。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改善。近年来,黄姆标老人享受到地方政府给予的相应社会保障。

如今,黄姆标老人虽牙齿全无,但眼睛不花,双耳不聋,思维清晰,跟笔者交谈能对答如流。老人视力很好,还能穿针引线,缝补衣物,她还能自己洗衣做饭,生活能够自理。也许是习惯了劳作,老人上百岁了也都闲不住,她经常会下地捡猪菜、拾柴火等。老人告诉笔者,她晚上睡得早,第二天早上起得也很早。她说:“穷也好,富也好,顺其自然吧,再苦思冥想也没有多大用处,晚上干脆什么都不想,所以一躺下很快入睡,一辈子都这样。”一直以来,老人身体健康,从未生病。黄姆标说,从她开始懂事时起就没有得过一回病,也许就是天助苦命之人。

【点评】

 

 

黄姆标老人终生清苦,吃苦耐劳;饮食不挑剔,就寝有规律;心态平和,直面生活: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想的不想,不该要的不要。老人始终认为,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再喜欢也不能要,要懂得舍弃,甘于寂寞,甘于清贫,平平淡淡才是真。

新闻推荐

A命运坎坷多磨难

老人说自己原名叫黄卫欣,1910年6月4日生于靖西县安德镇马拔村外巴屯,壮族,有2个弟弟,她9岁时父亲过世。一个弟弟早年参加国民党军队离家后下落不明,另一个弟弟在家务农,但60岁时已...

靖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靖西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