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换”战略的成功实践
本报记者 曾铁强 本报通讯员 孔 林 赵福播
地区工业化率4.55,意味着什么?它标志该地区已完全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即将踏进高级阶段的“门槛”。
南国边陲的靖西县,正完成这样的华丽转身:工业化率由2005年的0.52飞跃到目前的4.55,远超广西2.4的平均水平。其工业化率排广西第11位,比2005年增进70位。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蝶变”为现代化工业大县。
这一切,仅仅用了5年。
诀窍何在?靖西县委书记黄建宁坦言:“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的‘以资源换产业、以空间换时间、以存量换增量\’的科学发展战略,不管中间出现了什么样的风波、挫折。”
靖西多山,亦多矿。初步探明,该县铝矿储量达4.06亿吨,远景储量达6.06亿吨,锰矿储量达2720万吨。铝矿之丰,超过了早已知名的平果、德保等县。该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按照“矿电结合,南锰北铝”的思路,深入实施“特色工业经济富县”战略。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先后建立了锰工业园区和铝工业园区。近年来,共投入资金6672万元,开展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铝工业园区已成为自治区A类工业园区。锰工业园区建设也快速推进,已有15家规模以上企业入园,形成了年产3万吨电解二氧化锰、6万吨电解金属锰、10万吨系列铁合金和40万吨锰粉的生产加工能力。2010年,铝、锰两个工业园区的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5%。
围绕铝、锰产业上下游项目,大招商,招大商。5年来,该县签约项目44个,合同总金额218.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72.7亿元,成功引进信发、光大、一州、湘潭、斯达特等多家大型企业。对引进项目,该县实行“一个项目、一名牵头领导、一个班子、一套办法、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机制,强力推进项目实施。同时,深入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全力支持企业应对危机。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该县工业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县领导密集走访企业,为企业解难题,做好煤、电、油、运和原料供应等生产要素的协调服务工作。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3年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25亿元以上。目前,该县亿元产值企业已达10家。
为了有效解决工业化快速推进带来的问题,2010年7月以来,该县全面开展驻地与企业“组织共建、发展共谋、民生共解、和谐共创”为主要内容的共建活动。引导企业与周边乡镇党委结对,企业下属的车间、矿山等党支部与驻地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双方互派人员挂任班子成员,搭建企业与地方、企业与村民的沟通平台。县财政和企业筹集经费,建立村企共建扶持资金,解决失地农民生活补助、缴纳“新农合”参合费、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并实施“素质工程”、“光明工程”、“温暖工程”等“三大惠民”工程。通过地方党政为企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为企业发展尽力,企业为地方党政分忧、为群众解难,增进相互支持,形成地企、村企良好关系。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首季刚过,该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1.63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13.36亿元、财政收入1.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54%、15.20%和68.12%。“我们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力争进入中国西部经济百强县和广西经济十强县行列!”县委书记黄建宁表示。
新闻链接
何谓工业化率?
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与农业增加值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按国际惯例,工业化率在0-1之间属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1-2之间属于工业化初级阶段;2-5之间属于中级阶段;5-8之间属于高级阶段;大于8属于超工业化阶段。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乔晓莹本报通讯员黄丽美梁定峰赵京武夏日炎炎,在驻靖西部队某连的训练场上,100名来自靖西县实验小学的学生们身着迷彩服,有模有样地跟着部队官兵进行了队列训练。虽然已是汗流...
靖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靖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