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绣球技艺不再神秘 鹅山街道办成立了民族女子手工作坊基地,培训出了一批批“绣娘”,订单也纷至沓来

柳州晚报 2010-09-05 07:30 大字

房间里摆满绣球绣球合成□记者雷媛媛黎寒池绣花、攒珠、缝合……柳南区鹅山街道办永前西社区绣球项目培训基地里,9名辖区妇女正忙碌地缝制绣球。自今年3月鹅山街道办民族女子手工作坊绣球项目培训基地成立以来,来基地学习的“绣娘”越来越多,订单也纷至沓来。

柳南区鹅山街道办少数民族聚居,辖区生活着壮族、苗族、侗族、布依族、仫佬族、水族等14个少数民族群众,辖区民族文化浓郁。鹅山街道办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开展民族文化建设,成立了民族女子手工作坊。去年12月,柳南区民族事务局联合妇联、鹅山街道办,组织社区15名有手工艺制作特长的少数民族群众和社区干部,前往广西绣球之乡靖西县学习绣球制作工艺。今年3月初,鹅山街道办的“民族女子手工作坊—— —绣球制作技能培训”项目正式启动,在所辖社区设立项目培训基地,对辖区妇女进行绣球制作培训。

26岁高雅莉是培训基地最早一批学员。“以前在家几乎不碰针线,衣服破了就拿到外面补。”她说,做梦都没想到,如今自己竟会制作这么漂亮的绣球。才5个月时间,她不仅出师,还当上了师傅,她得意地指着旁边的韦大姐说:“这是我的徒弟。”退休居民雷女士年轻时就喜欢做女红,尽管上了年纪,要戴上老花镜才能穿针刺绣,但她制作的水平不亚于年轻的“绣娘”。她说,绣球是广西壮乡传递爱情、亲情、友情的吉祥物,是广西民族民间文化特有的工艺品。过去,她只在电视和市场上见过成品绣球,是鹅山街道办成立的这个培训基地,让她有机会更进一步接触绣球,了解绣球文化。身为一个广西人,能够拥有制作绣球的技艺,让她深感自豪。

目前,基地培训人数由第一期的30人发展到第五期的700多人,培训人数平均增长率为120%,学做绣球在辖区妇女中成了潮流。绣球培训基地向居民开放,不论男女老幼,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参与,居民还可将材料带回家中制作,此举真正让这一民族工艺走进寻常百姓家。

随着制作工艺水平的提升,作坊的绣球受到各界的欢迎,成为柳州市商贸交流 、政府会议等活动最受欢迎的纪念品,甚至走出了国门。前不久,柳州市将绣坊制作的绣球,赠送给友好城市美国辛辛那提 市市长。

绣球项目培训基地的一位负责人说,基地本着“我会我绣,我绣我得”的理念,打造出纯手工 、纯特色 、多效益为一体的品牌项目。该项目还为辖区失业下岗妇女搭建了一条再就业的新路子,现阶段有10名妇女以此作为收入来源。

新闻推荐

做足功夫投注竞彩 许先生收7万多元

...

靖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靖西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