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换新貌 群众心更齐 德保县城关镇那温村乡村治理走访见闻 □本报记者 符庆琰 周福宁

右江日报 2020-07-10 08:45 大字

如玉带般的鉴河绕村而过,流水潺潺,上至黄发,下至垂髫,不少群众围坐在村部前的篮球场上,唱着悠扬的山歌,让整个村子蒙上了一层柔美的气息。7月6日,记者来到了德保县城关镇那温村,被这幅和谐的乡村美景所吸引,走到他们中间,聆听他们的歌声。

“以村民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先导,以智治为支撑,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树立新风,和睦相处,如同石榴籽般紧紧抱在一起,构筑平安和谐新那温。”说话的人是该村第一书记陈义明,“目前,那温村通过‘党建引领·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模式,统筹带动全村资源力量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不断推动村民高度自治的水平。”

自治为基,村规民约更走心。该村以“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为基础,组织村民制定《村规民约》,严格执行群众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村级组织、党员干部、村民群众共同参与民主管理、民主自治,设置“喝茶议事”室,以茶聚民,共商共议,实现百姓烦心事、村务大事“大家管”。

去年9月,该村旅游合作社因发展乡村旅游需要种植花海,而社员们对种植的品种、花色、图案以及劳动分工等问题产生分歧,部分群众热情不高、互相埋怨,甚至吵得不欢而散。得知情况后,那温村民委副主任、旅游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黄龙谋立即召集村旅游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合作社社员代表等人,在“喝茶议事”室边喝茶边就花海种植相关事宜进行商议讨论。最后,大家不但统一了思想,还为之前的矛盾互相道了歉,达到了喝一杯茶、解决一件事的效果。

今年3月,那温村商议新建一条1.2公里的产业路。修路是群众热盼的事,可是修路涉及征用6户群众的田地,在具体实施时可能会受到很大的障碍。群众的问题交给群众自己解决,按照群众的意愿解决,该村70多户村民代表齐聚民族文化广场,通过共商共议,最后一致同意修建从那温村桥头至那翁屯的硬化道路。据悉,该项目已于4月开工,目前已完成70%的工程量。

德治为先,乡风民风更和美。该村通过身边典型人物事例树标杆,形成正向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敬畏自然,实现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打造60米那温文化墙宣传那温文化,通过开展最美脱贫户、最美致富带头人、最美婆婆等评选活动,寻找“最美那温人”,用身边榜样教化他们。而在推进“德治”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典型人物,例如:村民李振边在外创业致富后主动回乡,并在2016年4月带头成立了百色市第一家旅游专业合作社。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该村全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宜居旅游乡村。2018年,那温村顺利实现整村高质量脱贫出列,越来越多的区内外游客驾车前来,只为感受那温村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魅力。

除了村民自治和德治建设,那温村也在逐步把法治、智治有机融入乡村治理。如今的那温村是越来越干净,越来越漂亮了,家家户户门前,都会种植一些绿色植物,点缀宁静的农家小院,全村的黄墙黑瓦房屋建筑,生动鲜活的壁画都让人耳目一新。“这几年我们村的条件是越来越好了。”说起如今的变化,村民李振气难掩喜悦,“有这样的绿水青山,还有新鲜空气,生活在这里真幸福。”

目前,那温村已打造出了桑蚕、养蜂、旅游、百香果、有机水稻“五大产业”,形成了“一村五基地”的产业兴旺格局,实现了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特色产业覆盖率达100%,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9万元。

家乡的条件越变越好,回到村里寻找出路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村民黄小梅正是其中一员。“在自家就可以创业了,现在我们夫妻俩都在家发展养蜂产业,还准备做个物流服务点,帮乡亲们把一些农特产品、民族工艺品寄出去,在线上把这些产品销往各地。”黄小梅高兴地分享她未来的计划。

如今,那温村已经实现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蝶变成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最美乡村典范。该村先后获得了百色市“生态宜居”红旗村、“乡风文明”红旗村,“广西十大最美乡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邓小平与百色中学

□李长寿1929年11月初,百色山城已是深秋时节。那是一个周末的中午,邓小平(当时化名邓斌)、张云逸、陈豪人等领导,在紧张进行起...

德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