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卢盛教: 30年如一日 只为群众“小病不出村”□覃 景 严彬航 吴翊生 蓝旺彬
右江区泮水乡那眉村村医卢盛教乡村行医30年,接诊20多万人次,出诊2万多人次,走遍了村屯的角角落落,医治好的病人达2000多人,在当地只要提起卢盛教,人们都肃然起敬。
卢盛教:“做了这份工作,就要对得起这身白大褂。”
30年来,卢盛教一直扎根基层,青春热血都献给了艰苦的乡村医疗事业。那眉村地处偏远的泮水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农村是抗疫的最基层防线,卢盛教主动请战坚守防疫卡点,连续1个月在323国道二级公路口奋战,与乡镇干部、卫生院医护人员、党员志愿者一起抓实卡点执勤、盘查过往车辆和外来人员,做好登记和体检工作,全力做到“不漏一车、不漏一人”。为避免群众聚集外出感染的风险,他上门为身体不适的群众进行检测、观察登记、送医送药,耐心细致地为他们普及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知识,消除了大家对疫情的恐慌,增强了对病毒的认知和防范意识。那段时间,卢盛教一心扑在一线工作上,顾不上自己已经55岁的年纪。他手机从没关过机,24小时待命,每天休息很少。别人劝他,他却说:“做了这份工作,就要对得起这身白大褂。”
自1月底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以来,卢盛教与同事共盘查1593辆车4962人,扎扎实实守牢了关卡,筑起基层百姓的健康防线,为确保全乡无一例确诊病例作出了积极贡献。
群众:“他是我们心中的好医生。”
那眉村多为山地,是典型的山地、丘陵村落,地广人稀。20世纪80年代,村里仅靠一个老赤脚医生给1000多人看病,稍有危急重的病症得翻山越岭到10多公里外的医院诊治,看病费时费事,尤其是深夜里、农忙时,小病拖成了大患,百姓苦不堪言:“咱村要是有个看病好、信得过的大夫就好了!”这一切,刚毕业不久的卢盛教看在眼里痛在心头,他默默决定:从医不为别的,就为了方便父老乡亲,能“小病不出村”!
1993年秋,村里一名中年男子因急性尿潴留腹痛难忍、痛苦不堪,村里几个乡医束手无措,建议转院治疗,无奈交通不便,其家人找到卢盛教。卢盛教带上药箱连夜赶去,按照实习所学的导尿技术为病人解除了痛苦,治疗完回到家天已大亮。病人直到今天还一直念叨:“多亏有了卢大夫,我的命是他救回来的!”
靠着扎实的本领、热情的态度、合理的价格,卢盛教渐渐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周边村甚至外乡镇的病人也慕名而来,他不仅服务那眉村群众,还经常到德保县、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等地为村民看病,每天接诊20多个病人是平常的事,常年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他走遍村里的每一条山间小道,对每一户村民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谁有什么饮食习惯等。在村里说起卢盛教,大家纷纷说:“他在我们这里家喻户晓,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都随叫随到。”“卢医生是我们心中的好医生啊!”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一名乡村医生几十年如一日为村民服务的艰辛,也印证了十里八乡各族群众对他的认可。
家人:“他是我们家的骄傲。”
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很多人不愿意赞美医生,甚至口诛笔伐。但是,卢盛教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感受到的都是病人的信任和依赖。爱心是他行医的信念和做人的根本,多年来,他不轻易给人开处方,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有时还志愿把行动不便的病人送回家,并减免了一些孤寡老人、困难户的医药费共计数万元,那些陈旧得近乎发黄的欠条,他一次也没有主动上门催收过。他觉得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良心会过不去。他说:“行医对于我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救助与守护。”
说到父亲,儿子卢文奖当初还有些抱怨,因为卢盛教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病患身上,家里很少顾得上,且几十年的行医收入还不及人家几年的打工收入。但看到村民们爱戴、尊敬父亲,卢文奖也就慢慢理解和支持了:“我要支持我老爸,他是我们家的骄傲。如果有机会,我也会把我老爸的这份事业给接下去。”
农村医疗和生活条件相对差,基层工作量大,和卢盛教一起工作过的同事,有的已经受不了低工资、高强度的乡医工作辞职了。他也有数次转行的机会,但是“让群众小病不出村”这一承诺,让他一直坚守至今。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卢盛教多次获得百色市先进村医、右江区道德模范、十佳农民、卫计系统优秀村医等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百色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专题调研全市环境保护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本报讯(记者符庆琰)5月18日至25日,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开展全市环境保护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专题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
德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