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楼 □潘仕栋
房屋大门内侧角落,竖放着一长约3米的木梯,它仍那么稳固,可现在我们只有换灯管时才会用到。然30多年前,这梯子是不可或缺的。由这梯子让我想起了当年的那些“阁楼”。
1987年9月,父亲从德保县足荣中心小学调到足荣中学。母亲、我及两个妹妹随即从老家迁去和父亲共同生活。作为一所高完中,足荣中学教职工的住房条件在县内算是比较好的,卧室、天井、厨房一应俱全。诚然,由于建筑的年代不同和设计方面的差异,无法达到完全的同一水准。因而大家私底下便相互逗趣,于是有了“三个世界”的划分。校内游泳池南端的两排为“第一世界”,旧电影场内的两排为“第二世界”,其它区域的为“第三世界”。但不管是哪个“世界”,一溜儿均是瓦房。每开间瓦房中间隔墙分内外两室,若把天井比作阳台,无非也仅仅是“两室一厨”的格局。我们都知道,那个年代大部分是多子女家庭,面积不免逼仄,“阁楼”遂应运而生。
所谓“阁楼”,如果房屋比较高,在中间再重新搭建一层,位于房屋坡屋顶下部的空间即是阁楼,一种特殊的二层建筑。说到多子女,以我父亲住房那排为例就可窥见一斑。那排共9户,属教学楼投入使用后,把原先的三个瓦房教室改造成的宿舍。这当中3户2子女、3户3子女、3户4子女。有一户又最为特殊,2男2女4子女,孩子的奶奶、外公也在一起,还另有亲戚家的一男孩来寄宿。教工夫妇睡内室,2女孩睡“阁楼”,外公、3男孩睡外间,安放2张高低床,奶奶则“屈居”厨房。彼时,亲戚家的孩子来投靠乃普遍现象。近亲的,远亲的,甚至于朋友的亲戚,80多位教职工,起码七成以上有亲戚来投靠,有的竟接纳了数位孩子。姑婆的儿子、一位大我两岁的表叔,就曾同我共享过一张高低床。探究投靠话题,一是由于学生宿舍的床位紧张,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孩子们的父母内心都有一个朴素的愿望:想让当老师的亲戚帮忙看管,濡染书香门第的习气。
我们家是那排宿舍最后一个构制“阁楼”。那套房先前也是在该校任教的我爷爷居住,爷爷一退休,父亲就从小学调来,顺势接手。爷爷过去只身住校,所以一直没考虑建“阁楼”。建“阁楼”先得找木板。因经济因素制约,没能统一购置,东一块西一块地拼凑。此前校方已在每间房两边墙体约3米高的点位凿装了一批横条,横条下方钉上了竹席“天花板”。职工个人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铺排木板,“阁楼”即“横空出世”。这不得不钦服校方的先见之明。因陋就简,铺了木板,绑定围栏,制作木梯,组装架床,10岁的大妹开始栖身“闺阁”。又过两年,二妹也“跃居”其间。让比我年幼的她们登高爬低,出于私密上的考量,校内的“阁楼”自然也都是“闺房”。不规整的木板,踏上去吱呀作响。传统的木梯,真担心妹妹们一脚踩空。时日久了,见她们猴子般地灵活上下,我和父母稍放松绷紧的神经。“阁楼”两字透着诗意,实际上却常令我们叹气。踮脚就可触及瓦片,风来灰尘弥漫,热天如入蒸笼。两位妹妹渐渐“顺其自然”,一住就是8年。
那批“阁楼”,那年往事,那道风景,记忆犹新。当下,我们也会遭遇一些阁楼。以前的“阁楼”,那是生活的“艺术”。现在的阁楼,那是艺术的生活。
新闻推荐
德保县东凌镇多柏村陇的屯,住着16户人家,跟其他的村屯一样,这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只剩下年迈的老人和小孩在家。但与...
德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