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四人执教鞭 躬耕山区育桃李
黄冬妹辅导学生做练习题。
9月5日,新学期伊始。德保县东凌镇甘必村仁爱小学的黄冬妹一家又开展开学家庭教研活动了。
已是古稀之年的黄金宜、韦秋月夫妻在教育战线上勤恳工作一辈子,1998年将手中的教鞭传给大女儿黄冬妹、二女儿黄翠春。一家四人,坚守着边远山区瑶族乡村的教育岗位,一根教鞭,57年的薪火相传,不忘初心育桃李,诠释着一代代教育工作者对山区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瑶族山村来了全能教师
1962年,距离县城70公里的德保县东凌镇甘必村是个瑶族村,交通闭塞,贫穷落后,村小学里的5个“教书郎”都是民办教师。当年刚满20岁的韦秋月从南宁民族师范学校毕业,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毅然选择回到生养她的故土,在家乡这片热土上扎下了根,成为当地唯一一个专业教师,她一干就是36年。
“学校设施很简陋,两间木瓦结构的教室,一块木板钉上四条腿就是学生的课桌椅,刨平的木板墨汁一涂就是黑板。”韦秋月回忆道。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改变人生。在这所只有30余个学生的学校,稚嫩的韦秋月拿起教鞭和粉笔,给一些比自己个子还高的学生上课,灌输知识。韦秋月是全能教师,语文、数学、音乐、画画、体育等学科全包,每天排满课程。
韦秋月说:“那个时候,读书条件艰苦,学生半读半农。”
为了及时完成课程学习,韦秋月经常奔走在崎岖山路上,给学生补课,还自掏腰包为住校的学生改善伙食。当时,韦秋月每月工资只有21元。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政策越来越向农村倾斜,边远山区的教育迎来了曙光,山村里读书氛围日渐浓厚。甘必村小学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生增至140人。韦秋月、黄金宜夫妇和其他教职工教学工作量更大,日常管理更忙了。
沿着父母亲的路继续走下去
今朝洒下爱心与汗水,明日迎来桃李满天下。在韦秋月家里,荣誉证书和获奖证书装了满满一箱。其中自治区教育厅授予的“桃李芬芳”奖章特别引人注目,熠熠生辉。教学奖、辅导奖等其他各类奖状和证书就更多了。
1998年,韦秋月和黄金宜都到了退休年龄,黄冬妹和黄翠春两个女儿刚好从中师中专学校毕业,父母亲把手中紧握了36年的教鞭交给了两个女儿。黄冬妹、黄翠春沿着父母亲的足迹,选择在甘必村仁爱小学当代课教师,开启了她们的教学生涯。她们说:“受到父母亲的影响,我们从小就有了当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沿着他们的路继续走下去。”
山里的孩子渴望教育,即使日子再艰难,村民们还是坚持把孩子送进学校。望着他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黄冬妹、黄翠春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2000年后,该校教学楼、宿舍楼等教学设施得到逐步改善,但对于家距离学校较远、年龄较小的学生,虽是寄宿学校,但在管理上还是个难题。黄冬妹、黄翠春爱生如子,常常为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病了喂药、冷了送衣。黄冬妹说:“村里就一所学校,学生来了,我们不能拒之门外,工作再难,我们都要咬牙坚持。”
当时的代课教师待遇低,同行的很多代课教师因生活所迫,纷纷退出教坛,另谋发展。但姐妹俩不受外界诱惑,不忘初心,坚定信念,二十几年如一日,默默坚守三尺讲台辛勤耕耘。
幸运总是眷顾坚持努力的人。2018年,黄冬妹、黄翠春相继通过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正式转为在职在编教师。
一家人心系教育惠泽家乡学子
如今的仁爱小学,校园整洁明亮,焕然一新的教学楼和师生宿舍楼,宽阔的运动场等,学校共设有6个年级6个班级共123名学生,学生们都吃上了营养均衡的营养餐。黄冬妹已成长为该校的骨干教师,且承担着学校总务管理职务。黄翠春管理着仁爱幼儿园的120名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秩序有条不紊。
去年5月,黄翠春要上一节公开课,她向姐姐和父母亲求教。“我们一家人利用两天时间坐下来探讨,备课、写教案、试讲,爸妈戴上老花镜细细指导。”黄翠春很感动,手写的教案里,言辞字句都凝聚着一份份沉甸甸的责任。
为了让女儿们快速成长,胜任教师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20年来,他们一家坚持定期开展家庭教研活动。
韦秋月、黄金宜退休后,仍然坚持为学校的建设做义务劳动,发挥余热。
“习惯了学校的教育工作,能帮到的,我们尽力做一点。”夫妇俩不愿赋闲在家,常常到学校整理图书、打扫卫生、上思想教育课等。
一家四人躬耕山区教育事业,倾注毕生精力默默奉献,奏响了大山里一曲曲教育赞歌。
新闻推荐
本报德保讯“‘老乡家园’幼儿园建好后,我再也不为孙子上学的事发愁了。”8月31日上午,在“老乡家园”幼儿园开园仪式...
德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