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翼笔下的德保风情□凌夏德
乾隆32年(1767年),有一位京官出任广西镇安知府。有一段时间,每次他到各地巡视,沿途各村的村民自动帮抬轿子请他到村里。巡视一番后,送到下一个村,另一个村的民众也主动抬着轿子到他们村,妇孺老幼夹道欢迎,顶礼膜拜,他每天出行不过30里。晚上到住宿地,群众杀鸡宰鸭设宴迎接他,碗盆里全是佳肴美食,不需要当地的县令接待。他不禁赞叹此邦民情之厚。这是他解甲归田后晚年写在《镇安仓谷、田照二事》里的情节。这位太守是谁?就是清乾隆年间与袁枚、蒋士铨齐名的“三大家”之一——赵翼。
好民风源于好的政风。在赵翼眼中,镇安府地(今德保县)一带的人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不像中原传说的在瘴疠之气中生长着的野蛮人。赵翼在镇安任知府仅3年多,为何得到群众如此拥戴?原来是他到任后,体察民间疾苦,对盘剥民膏民脂的贪官污吏严厉打击,深得民心,群众拥护。自汉代以来官府设置“常平仓”,即官府在谷米价低贱时大量收购储积,谷贵或青黄不接时,将谷贷出收息。每年春季,镇安官府借出谷子时,每称一次连筐带谷有50斤,其中筐子就有5斤,群众每筐只得45斤谷。可是到秋天还仓时,除收50斤之外,还加收抵筐重5斤,收谷息5斤,又收折耗费5斤,共65斤。群众苦不堪言。于是他命令,官府收谷时,在秤杆的60斤处凿穿一个孔,贯穿垂绳连着秤砣,不可移动。后来,群众拿两筐谷子来还仓,还能剩下很多回去。于是出现了“城内外酒肆几不能容”的景况,街头巷尾的酒家,满是庄稼汉高兴地喝酒聊天。此外,赵翼还打击了巧立名目强取豪夺民利的“田照”行为(相当于要收田地纠纷的保护费),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由于民风淳朴,人们老实本分,鲜有作奸犯科的。赵翼在镇安几年,仅两次升堂断案,域内诉狱稀简。
德保壮民的淳朴民情,还体现在赵翼离任时群众送的万民伞,还有为他建立的生祠。乾隆35年(1770年)三月,赵翼因事赴省城桂林,途中接到圣旨调任广州知府。他直接从桂林赴任,未能与镇安老百姓告别。派人接其妾离开德保时,全城户户设香案跪送。赵翼族孙过后离开德保时,老百姓再次以同样的方式欢送,以此表达对贤守的尊敬。赵翼到广州任知府7个月后,镇安百姓派出以陈恂为首的70人代表,跋涉四千余里,到广州送万民伞。赵翼深受感动,写下了《万民伞感赋》诗:“数千里外野人芹,殊愧依依众土民。黄伞岂多遗荫在,缁衣偏荷改为新。及身栾布祠齐社,他日廉颇忆赵人。偻指平生宦游迹,此邦风俗最称淳。”后来,德保人民为赵翼建生祠。在他离开德保22年,也就是他解甲归田20年后,时任天保知县刘大观解官还乡,路过常州时,特地前往拜谒赵翼,告诉他德保人民为他建立生祠之事,府志里还封为循良。赵翼感动不已,当即赋诗一首《闻镇安民为余立生祠感赋》,感慨万千。
大凡好客之民族必有豪情的性格,豪情之人自有风情的一面。德保人喜好山歌,高兴时唱,忧愁时唱;忙时唱,闲时唱;樵者唱,渔者唱。高亢时如蝉鸣越过林梢,婉转时如阴阴夏木里的黄鹂声。据《镇安府志》载:“元宵前后,唱土歌以祝太平。”自古以来延续传承的歌圩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有32个。从正月开始,几乎每个月都有歌圩节。歌圩节有的只1天,隆重的有三四天。四面八方的群众流入墟场,十里长路,十里山歌,此消彼长,绵延不绝。我的老家龙光歌圩,至今每年从3月15日开始举办三四天,除本县各乡镇人流涌入外,还吸引了毗邻的崇左市天等、大新等县的群众和歌迷,公路往往从上午到傍晚被拥堵三四公里。德保可谓是歌诗之邦。歌圩里,男女互相酬唱,互诉衷肠,以歌传情。“念我咧纳鞋给一双,穿在脚上暖一辈子(壮话)……”很多歌者在歌圩里对歌对出了感情,产生了爱情的火花,男女青年终成眷属。他们就像“双双粉蝶作对飞,也无媒妁订萝茑。”这是封建时代的自由恋爱方式。
德保山歌有很强的音韵之美。传统唱法分三个声部,民间俗称“的”“台”“勒”,即分别为高、中、低音,分工明确,就像一个乐队组合。
赵翼《土歌》:“春三二月墟场好,蛮女红妆趁墟嬲(niao)。长裙阔袖结束新,不睹弓鞋三寸小。谁家年少来唱歌,不必与侬是中表。但看郎面似桃花,郎唱侬酬歌不了。一声声带柔情流,轻如游丝向空袅。有时忽被风吹断,曳过前山又嫋嫋(niao)……”读着赵翼有关描述山歌乐音的诗句,仿佛隔着二百多年的时空,依然余音袅袅。
作为汉族官员,赵翼方言不通,但他能够融入德保山水、歌诗,听出德保山歌这份美妙和趣味,没有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隐居般的境地。赵翼怀着文人特有的游玩心态,徜徉在青山绿水间,流连于浓郁的边城民风民俗中,写出了不少好的诗句。
新闻推荐
正式步入暑假模式的第一天,我蒙头睡到自然醒,填饱肚子后惬意地坐在沙发上追剧,直到太阳偏西。我想邀约几个朋友K歌品茶,...
德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