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镇:村村有产业基地 户户有增收项目
本报德保讯近年来,德保县敬德镇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镇经济发展全局,坚持“四重四创”工作理念,主攻产业扶贫,形成了“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格局。
注重管理精准,创立网格管理格局。该镇秉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思路,全面落实双向网格化管理工作,结合实际成立3个片区指挥系统,由镇主要领导分别担任各片区领导,负责督战各片区产业覆盖指标进展情况,达到指挥系统全覆盖,镇主要领导随时掌握全镇特色产业发展动向,确保特色产业发展工作能够及时有效推进。同时成立产业发展专责小组,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站所工作人员为成员,明确各组工作职责和分工,指标任务落实到人。将指挥部各阶段工作进行梳理,清单推进,随时清楚工作任务、完成时限、工作标准。
注重数据精准,创建扶贫信息中心。为确保脱贫攻坚数据精准,该镇创建全县首个镇级扶贫信息中心,该中心以强化信息共享、确保数据精准、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抽调各专责小组和镇、村信息员协同办公,实时共享各类信息、实时掌握指标数据、实时实现精准施策。以特色产业覆盖数据为例,各村通过精准底数大核查将本村特色产业覆盖情况上报信息中心,信息中心通过汇总比对,得出全镇特色产业覆盖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将结果反馈给各村,存在问题的村及时进行整改。
注重工作方法,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该镇推行“一区双带”发展模式,实现集体经济有收入、贫困群众有产业。“一区双带”发展模式是指建立一个种养集中区,一头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一头带动种养户特别是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2017年,该镇以渠岩村作为试点,投入资金建成1个100头黑母猪规模的生态养殖基地。养殖基地建成后,渠岩村村民合作社将养殖基地出租给绿谷养殖场,绿谷养殖场又和渠岩村35名养殖户按生猪每斤高于市场价1元~1.5元的价格,签订黑猪苗收购协议,每户提前支付定金200元,贫困户黑猪产业覆盖率达95%。此外,该镇还探索1+1+3特色产业全覆盖模式,破解贫困户特色产业覆盖难题。以巴宁村、驮信村为试点,从村集体经济扶持金、第一书记资金中建立2个“产业发展资金池”,为无条件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购买猪苗,选择雅里村黑猪养殖场作为专业代养方,签订三方协议。第一轮代养周期结束以后,代养过程产生的集体经济收入继续作为“产业发展资金池”资金投入下一轮生产。“种养分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实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村民合作社负责前期的桑树种植和蚕房建设,能人负责后期的桑田管护、蚕种、蚕具、桑蚕生产投入和蚕茧出售。种养能人向合作社支付承包费,合作社不参与种养能人后期的收入分配。通过种养分离,降低种养能人投资成本和风险,也确保桑蚕管护质量。通过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贫困户在种养过程中学习种养、管护技能,既壮大了村级产业,集体经济又有收益,实现合作社和能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注重利益联结,创办特色产业基地。该镇大力发展“一镇一产、一村一品、一户一业”,每个村创建1~2个特色产业基地。为争取实现“一村一桑园”目标,该镇对各村村域内的土地、林地以及地理优势等资源进行清理盘点,合理开发规划桑区,突出示范重点,2018年脱贫的密安村、陇正村、巴宁村继续优化升级“一区双带”模式,盘活集体土地用于建设桑蚕示范基地,村集体利用盘活的集体土地进行承包、租赁等增加村集体收入,采取“能人+村民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发展桑蚕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和特色产业发展的共同目标。除发展桑蚕产业外,部分村(如雅里村、那暖村、密安村、多浪村、中力村等)还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发展山楂产品加工、中草药种植、生态养鱼、清水养鸭等特色项目,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解决贫困户产业覆盖问题。目前,该镇20个行政村均已创办村级特色产业基地,其中渠岩村、密安村各有两个特色产业基地。□李荣胜
德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