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脚下乡愁浓如酒 ——读黄承基先生诗集《乡愁德保》有感 □秋水萤光

百色早报 2018-05-23 08:56 大字
 

有人说,德保这个地方很特别,盛产一种个头很小的马,叫做矮马。这种马也很特别,短短的腿能走长长的路,矮矮的身子能爬高高的坡——德保籍著名诗人黄承基的诗集《乡愁德保》,其实就是矮马扬蹄的结晶。2017年5月,他与故乡后生谈诗的选题之后,几乎每天都在来来往往的车上、在觥筹交错的饭桌旁、在林荫漫步的闲情中,指尖触摸手机屏,深深浅浅的故乡情怀便定格成了136首乡愁诗。

乡愁是对故土的眷恋。故乡的水土,既是养育诗人的物质基础,也是诗人走向成功的不竭动力。且看“桥分九曲/挡不住汩汩的浪/深山野水/也会抵达那太平洋”(《九曲桥》),正是因为母亲河的启示,诗人才大胆告别蒙昧,告别自卑,跻身熙熙攘攘的都市,寻找心仪已久的缪斯殿堂。而诗集开篇《鉴河》深情地说:“踏过半个中国/像个出土的哑蝉/一颗心已薄/薄得阳光一照可见血丝/薄得只想抱抱/故乡的河。”诗的第一句是纪实的,高度概括了诗人一生的漂泊;而后面的隐喻,却明晰地告诉读者,故乡的山水,是永远不能割舍的梦靥,是今生无法丢弃的“十字架”。这种感恩的流露,在《百粤坡》里也表达得淋漓尽致:“百粤坡,故乡的坡/我的根基我的血脉/一册诗词,一部经传/在那坐落。”

乡愁是对亲人的缅怀。梁园虽好,终不如故园温馨。乡愁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故乡值得怀念之处,莫过于此处的亲人,此处的英烈,此处的公仆。因为他们纯朴,真诚,热情,大爱,才让故乡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和谐。“一开始她以花的形式出现/春天因她而美丽/后来因为有了我/她成为树杆/作为她的蕾/我站在她的肩膀上/再后来,青果初挂的时候/她把一把雪,放在自己头上/再后来,她把家/安在山坡上”(《母亲的故事》)。母亲的一生,大概也就这么简单,因为她把自己嫁给故乡,养育儿女,最后安详地躺在故乡的山坡上,灵魂依恋着黑色的泥土。可是,这简约的文字,怎能不让人读出心甘情愿,读出坚强与尊严?启蒙老师的爱同样卑微而伟大:“是他撬开我的乳牙/把一粒汉语拼音/硬生生灌进去/同时在我的心脏/插上一面旗帜”(《山村教师》),这独特的药方,唤醒了蒙童迷茫的灵魂,从此人生志向越来越明朗,人生步伐越走越铿锵。故乡的英雄,更是让人识别了善恶,辨明了是非:“这块碑石/是旧世界的门/呼啦着推开的时候/一颗子弹/正好射穿他的胸膛/门开了,我们被救了出来/而他,微笑着/向我们道别”(《红军墓》)。

乡愁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说到德保,不得不说清朝著名诗人赵翼。不少人只会传颂着他的名句“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却不知道他1766年冬从京城出发,于次年春来到德保担任镇安府知府。他在当时还偏僻、荒芜、民风古朴的德保大地上,播下诗歌的种子,并戏称德保是“仙佛未经吾独往”“佳景天留词客赏”。随之而来的流官、本土学士,诗如泉涌。德保史志上记载的清朝诗人就有朱元翰、许朝、傅聖、刘大观等十几位,随后德保历代诗人名流辈出。为了互相鼓励,互相砌磋,1984年夏,德保县成立了民间文学社团云山诗社,目前在社里活跃着近200人的诗翁骚友。对此,黄承基先生是给予肯定的:“一代人下来/一代人上去/云山,总把它的高度/留给登山的人”(《云山诗社》)。诗人同时希望故乡的后生祛除骨子里、血液中与生俱来的惰性、自弃等糟粕因素,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这是矮马的声音/从其腿部的力量传来/这一粒乐音/穿山击石,迸发火星!”(《马骨胡》)

新闻推荐

致富不忘众乡亲 ——企业文化建设先进民营企业系列报道(五) □特约记者 杨宇澄

德保县壮宝酒厂有限公司于2008年在德保县成立,是一家以生产高档保健酒为主的企业。在公司成立的10年时间里,先后被评为...

德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