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年相濡以沫, 金婚夫妻获评最美家庭

合肥晚报 2020-04-26 06:51 大字

○夫妻俩手捧最美家庭获奖证书

先后从上海来到合肥,刚结婚却不得不两地分居,辗转再共同调回合肥已是十多年后。家住七里塘社区岳西东村、年逾八旬的夏元清、詹彩妹夫妇,结婚54年来始终相濡以沫,不久前被中共蜀山区委宣传部、蜀山区妇联、蜀山区文明委联合授予蜀山区最美家庭称号,老两口笑言:“日子先苦后甜,未来会越来越好。”

都是双方理想的另一半

1955年,17岁的夏元清随支援安徽建设的家人一起来到合肥。特殊的时代,从合肥师范学院政教系毕业后,没能按时分配工作,参加工作队,仍旧留在合肥。

那时,詹彩妹已经是一名工作了6年多的熟练工人。1958年,19岁的詹彩妹怀着一腔热血,从家里偷出户口本,加入支援安徽建设的大军,来到合肥农机厂,凭着聪明、勤快,很快成为工厂里的技术骨干。

一切都讲究成分的年代,夏元清深为自己的大学生身份感到自卑,他的理想对象,是一名根正苗红的工人阶级。那一边,詹彩妹一心想找一位知识丰富的大学生做终身伴侣,因为等待另一半的出现,一直没有解决个人问题。

詹彩妹的表弟恰好与两人都相识,双方条件一比对,这不是为彼此量身打造的吗?果然,夏元清和詹彩妹一见面,就立刻认定了对方。年少时相同的生活环境,更让他们有许多的共同语言。

那几年被当作“反面教材”

1965年底,夏元清的工作终于落实下来,被分配到马鞍山七中担任老师。1966年初,夏元清和詹彩妹组成了小家庭,也由此开始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1971年,厂里要选派一些工人和技术人员前往霍山建设小型军工企业,即“小三线”,成分好、技术高的詹彩妹毫无意外地名列其中。这让本就生活不便的夫妻俩傻了眼,女儿还不到6岁,儿子才刚刚1岁多,詹彩妹一个人可怎么办呢?

夏元清申请调往霍山,却遭到了拒绝,彼时他已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学校无论如何也舍不得放他走。无奈之下,詹彩妹找到了军工厂厂长。每天早晨上班,手牵着女儿,怀里抱着儿子,匆匆忙忙送到小学校和幼儿园,那几年的詹彩妹就是大家伙嘴里的“反面教材”:“找对象千万不能找外地的,詹彩妹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厂长当然也知道,为了让詹彩妹能投入精力工作,他去了马鞍山,找学校,找市委,最终,经时任马鞍山市领导同意,夏元清才顺利调往霍山,一家人团聚。

上海“小男人”其实大丈夫

1987年,夏元清和詹彩妹一起调回合肥工作,俩人长舒一口气,“苦尽甘来,接下来都是好日子了。”

一切也正如两人期望的那样,女儿、儿子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外孙女硕士毕业留在广州工作,孙子在合肥读大学,老两口退休后收入也不算少,小辈们家有喜事或者遇到困难,还有能力小支援,一家人其乐融融。

自从全家团聚后,夏元清便承包了所有的家务,如果不是参加业委会必须是户主,甚至之前户口本上的户主都是詹彩妹,夏元清戏称自己“做了几十年家属”,现在说起来还美滋滋的。不管是退休金还是工资,夏元清总是第一时间交给詹彩妹,“她以前做过会计,会理财”,夏元清的理由很充分。

“上海小男人嘛,做这些理所当然的。”夏元清笑着说。然而,这位自己口中的“小男人”,在别人眼里却是响当当的大丈夫。住在岳西东村近30年了,这里的四个工厂家属区,夏元清都了如指掌,住户们也都很熟悉。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做人,一颗责任心做事,夏元清赢得了居民们的一致拥戴,被选为业委会主任,8年来,作为社区和居民间的联络员,称职而高效。

岳西东村成立党支部,夏元清又毫无悬念地当选为书记,辖区党员关系的转进转出,联系开会,夏元清一幢幢楼跑,一级级台阶上。年龄的原因,今年,夏元清转任岳西东村党支部支委,但工作热情丝毫不减。

闲暇时,夏元清爱玩微信,教有兴趣的老人制作微信相册;詹彩妹则爱网购各类生活用品。傍晚,老两口也不走远,小区里慢慢散散步就是锻炼。身体健康,不断学习跟上时代,是夏元清和詹彩妹的共同心愿。

孙妹娟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 洪欣 文/摄

新闻推荐

服务“不见面” 交易“云上走” 合肥创新公共资源交易助力重点工程建设

本报讯记者昨日从市公管局获悉,为加速助推复工复产,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力推服务“不见面”、交易“云上走”。今年...

岳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岳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