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千里寄乡愁
一轮明月,两地情思。中秋佳节本是阖家团聚的日子,许多人却为了生活、工作或者求学而与家人身处异地。临近中秋节,记者采访了三名中秋节无法与家人团聚的人,他们有的是在蚌埠工作的异乡人,有的是因故逗留外地的蚌埠人,尽管职业、年龄有所不同,却有着相同的乡愁和对亲人的牵挂。
A
外婆是孙女最记挂的人
“今年中秋不回家了!”90后刘晓是蚌埠某单位的公务员,看似早就习惯了想家不能回的无奈。来自安庆岳西县的她,虽然在蚌工作已有五年,但因路途、时间的关系,很少有机会回老家,可一个人在外生活总有孤单的时候,适逢中秋佳节自己没法和家人团聚,思乡的惦念始终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小刘是安徽财经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通过公务员考试留在了蚌埠,掐指一算,在蚌埠学习工作接近十年,自己不仅在本市扎根就业,而且生活中也有了自己的圈子。然而,一遇到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她总会因为无法回老家而感到遗憾。
“太远了,早上8点出发下午4点才能到,坐车几乎要大半个白天。”她对记者说,由于老家地处皖西山区,每次回去只能乘坐长途汽车,来回路上人困马乏不说,单是时间就耗费两天,相比三天的中秋节假期根本不够用。“其实,除了国庆节、春节等长假,清明、端午、中秋等小长假基本都没法回去。这么多年,我回老家过节的次数几乎屈指可数。”
谈及思乡之情,小刘坦言自己最惦念的是从小带她长大的外婆。据她介绍,小时候,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真正陪她长大就是外婆,“每天接送我上下学,为我做喜欢的饭菜,还常常为我缝制好看的衣服。”
至于小时候过中秋节的场景,刘晓也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临到中秋节前两天,外婆就开始准备中秋节的饭菜了,除了平时难得鱼肉荤腥,有时候还会托人从山上打些野味回来。”小刘回忆说,中秋节聚餐的时候更加热闹,一大家子围着坐在桌前,女的有说有笑、男的喝酒划拳,小孩们则来回嬉闹,有吃有喝又有玩,大家都特别开心。
如今,因为各种原因,这样的中秋团聚越来越少,而且外婆的年纪也越来越大。回想过去,外婆现在身体怎么样,生活得好不好是小刘最关心的事,“从小外婆就对我特别好,现在她年纪大了,到了该享清福的时候,真想把她接到身边好好孝敬。”
虽然路途的阻隔让小刘与家人无法团聚,但发达的通讯网络正在弥补这样的缺憾。采访中,小刘对记者说,两天前她就为外婆网购了一些保健品,同时,计划在中秋当天通过视频电话与家人通话,捎去她远在蚌埠的深情问候。她还说,未来要努力工作,尽早在蚌埠安家置业,争取把家人接到蚌埠一起生活。
B
尝尝家乡的味道
这个中秋佳节,宋永诚又要在千里之外的西安度过,这对于在外打拼十年的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句话在宋永诚身上是最好的体现。
2009年,蚌埠小伙宋永诚在西安上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当地打拼,先在电商公司卖产品,后又从事程序编程,经过多年的职场历练,2018年初,他带头和几名同事合伙成立了一家智能停车服务的互联网公司。
“创业之初,我们几个人整天加班加点,忙得天昏地暗,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头发一个星期不洗,衣服半个月才换,忙到最后连几月几号都不知道。”电话里,宋永诚告诉记者,由于项目选得好,经过一年多努力,公司发展很快,现在已经步入正轨,接到订单业务也在逐渐增加,“公司现在聘了十二个人,办公室正准备换一个大的地点,公司目前的发展比较好,我也这项事业充满信心,可以说西安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然而,随着事业的蒸蒸日上,小宋对家乡的思念也在与日俱增。“每逢佳节,看着同事或朋友一家团聚,我心里就不是个滋味。”原来,自从毕业后,小宋一直忙于工作和事业,无暇顾及个人问题。后来,直到合伙开办公司,他为了节约成本,不仅退掉了原先租的房子,把家搬到了的公司里,而且始终保持单身的状态。
“单身有单身的好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但也有孤独的时候。”宋永诚对记者说,每到遭遇挫折和压力的时候,他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蚌埠双亲,“一想家就梦到小时候贴满墙纸的卧室,家的门口的冰酒酿小摊,还有妈妈最拿手的水饺。”
宋永诚坦言,在西安打拼这么多年,但仔细算算,自己回家的次数还不超过十次,感觉最对不住的就是身体每况愈下的父母。为此,他最近几年每周都会打电话问候他们,“老人家不会用智能手机,上回还托侄子给他们买了新手机,还开了第一次视频通话,我看到爸妈的头发白了不少,听说体检还查出了关节炎,爬楼梯也不像以前利索了。”
看着父母一天天地老去,宋永诚原本打算这个中秋回去一趟,但是公司的一个大客户让他改变了原先的计划,“中秋节是团聚的日子,可是我却有家不能回,有时候我也在想创业到底是图个啥?”采访的最后,小宋告诉记者,这个中秋假期,他打算先给员工安排放假,自己则准备国庆节回去,“员工离家都比较近,能回家就尽力让他们回,一家团圆不容易。中秋节那天,我可能会找一家安徽菜馆,再约几个老乡一起尝尝家乡的味道。”
C
回家抱抱小棉袄
“工地上这么忙,这个中秋节肯定回不去了,打算等到中秋节一周后挤时间回家看看。”在东海大道沿线某楼盘工地的职工宿舍内,工程技术员闫友善一边看着工程图纸,一边漫不经心地回答说。
今年47岁的闫友善来自淮南市凤台县,是安徽建工集团第三建筑公司的工程技术员和工地班长。2016年,他跟随公司项目部来蚌参与房地产项目建设,一晃三年过去,原本连蚌埠地名都常常读不准的他,如今可以毫无压力地说出多条马路的位置和走向,甚至还给外地人指过路。“三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看着市区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自己干活的楼盘一天天地长,我对这座城市还是有那么些感情的,说为蚌埠发展做贡献不为过吧?”闫友善笑着说,由于语言相近,饮食习惯相仿,加上长时间的逗留,有时真以为自己就是蚌埠人。
外乡人把蚌埠当成家乡,闫友善的话可不是简单的说笑。据他介绍,自从项目开工以来,闫友善和工友们三年来不仅吃住在工地,更放弃了无数次回家团圆的机会。“我们来自全国各地,也走遍五湖四海,每天朝夕相处就是一家人,一年中回老家的机会少之又少。”闫友善说,就拿自己为例,最近一次团聚是今年过年,这个中秋假期项好遇到项目质量评估,要求所有相关班组一律不得放假,因此,那怕他近在咫尺的淮南老家也回不去。“项目在哪儿,人就守在哪儿,这是我们工作的起码要求和纪律。”
可能是长年漂泊在外的缘故,闫友善的恋家情结非常强烈。在采访过程中,一说起家里妻子和女儿,他总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原来,2010年,他的妻子生下了第二个女儿,如今大女儿懂事听话,小女儿乖巧可爱,特别惹人疼。“现在大女儿刚刚上了高中,小女儿才上小学,每次打电话过去,她们两个总是吵着要着要和我通话。”
正因为如此,闫友善现在几乎成了宠女狂魔,每隔一天,必须和家人视频聊天,“短则半个小时,长则个把钟头,所有的流量都用在这儿了。”他笑着说,每个月花在电话费上的钱至少要两百块。
说起这次错过的中秋团圆,闫友善告诉记者,作为一个长期在外奔波的人,想家的思念是难以抑制的,但不能以此耽误本职工作,这既是职业操守,也是对客户的负责。值得庆幸的是,由于事先经过申请,单位领导原则上同意闫友善节后回家一趟。
听到这个消息后,闫友善还特意给记者打了一个电话,“现在带什么礼物都想好了,给老婆买件漂亮的衣裳,再给闺女买些文具和好吃的,两个小棉袄都等着我抱抱呢。”
新闻推荐
驱车行数万里,好事做一箩筐 岳西县的老司机刘碧朗,20多年来,累计捐资4万余元助学、无偿献血1万多毫升;日前入选“中国好人”
30年驾龄老司机,行程数万里,好事做了“一箩筐”。爱心资助、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捐献……“只要活着,就要将好事...
岳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岳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