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茶”下山闯市场本报记者李屹本报通讯员徐进群

安庆日报 2018-08-03 09:20 大字

一直以来,夏秋茶因品质和安全性不如春茶被称为“大路茶”,无人采摘老死枝头成为其宿命。以茶业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及脱贫攻坚第一产业的岳西县,近年来以规模生产、以品质求胜,夏秋茶得以“下山”闯市场。

发展是什么?它不是一味求新、莽撞向前,在传统领域、产品、产业里回望深掘,也有一方新天地。被忽视的空间一旦被释放,总会带给人们恍如隔世的惊喜。这是辩证法,更是发展观。由是,于岳西,夏秋茶深加工的“文章”不过刚刚起笔。

老枝不“寂寞”

连绵的盘山公路,迎面而来的青山挂着雾霭。岳西县冶溪镇西北部大山村,村集体工厂里飘散的茶香,在云雾中氤氲,随山形而迤逦。

这个平均海拔550米的山村,自2001年发展夏秋茶园,2016年建设茶园面积1600亩,人均拥有茶园1.5亩。村集体茶叶加工厂2017年8月建成投产,当季即加工夏秋茶成品5万斤(正常年份可采摘4季),产值50万元,农户的茶草收购价格也由过去的4-5角提高到7-8角,人均增收2至3千元。

一组简单数据为人们重新认识夏秋茶打开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将目光投向茶园,曾经人迹罕至的夏秋季节,茶树也不再“寂寞”。

一直以来,市场上都有“一季茶叶吃一年”的说法,在多数茶农眼里,夏秋茶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重春茶而轻夏秋茶的观念根深蒂固。相关资料显示,安庆市早在十年前就成功开发夏秋茶,省、市有关部门也对大力发展夏秋茶产业作出过谋划,但从整体上看,夏秋茶曾长期处于初始零星开发阶段。

因采摘成本高、利润低而受冷落,无人采摘,老死枝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夏秋茶的“宿命”。

4:3:3,这是根据茶树生长规律,春茶、夏茶、秋茶的大概比例。春茶为主的名优茶,以全年40%左右的产量创造了占全年近80%的产值,尚有60%左右的茶叶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夏秋茶青就这样老在枝头白白浪费。

在冶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胡知佐看来,夏秋茶虽口感、品质不如名优茶,但却是深加工的上好原料。“目前,在出口市场,通过各品种拼配的茶叶产品,是个大众饮料。把春茶、夏茶、秋茶全部利用起来,配出符合各种标准的茶叶产品,挖掘得好,夏秋茶同样市场广阔。”

胡知佐的信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多年来对茶叶市场行情的了解与观察。他向记者提供的一份中茶协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达35.5万吨,同比增长8.1%;出口额16.1亿美元,增长8.7%;出口均价4.54美元/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

如何让夏秋茶“下山”重生?作答正当时。

下山逢“机”遇

“‘秋茶好喝摘不得\’,这是产茶区的一句老话。实际上,科学证明采摘夏秋茶后,只要加强田间管理,并不会影响第二年春茶的产量和质量,甚至相当于修枝剪叶,利于茶树过冬,促进来年春茶萌发。采收不旺,主要是市场导向的结果。”岳西县金翠兰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储昭敏认为,保证鲜叶原料来源充足很不容易,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降低采摘成本,提高茶农积极性。

为此,公司成立茶叶专业服务队,购买了适宜于各类茶园不同规格的修剪机、采茶机,对有意愿的茶农,免费进行修剪,提供机采服务。经现场测算,1台4人操作的采茶机采摘1亩茶园需20分钟,采摘鲜叶200多公斤,而人力采摘单人单日最多采80公斤,机采效率提高了约6倍,采摘成本降低,让出了利润空间。

夏秋茶“下山”的道路,逢着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机”遇,劈开了掘金的第一步。

在胡知佐的记忆里,当地采摘夏秋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茶农零散采收的夏秋茶鲜草直接卖往邻近的湖北英山,价格低、路途远,而且鲜草弄不好易变质。

2003年始,得益于冶溪镇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不少茶场新建起来,着力开发春茶品种。2010年左右,渐渐开办了加工厂,一是方便,随着价格普遍提高,茶农的积极性也随之被调动。胡知佐告诉记者:“全镇现有茶园面积11000亩,其中有5000亩是2014年后新建的幼龄茶树,因此,目前可采摘的夏秋茶只占1/3。”

冶溪镇自2004年就开始引进微耕机、茶树修剪机和采茶机进行茶园中耕除草、茶树修剪、机械采茶试验示范。现有茶园中耕机37台、茶叶修剪机315台、采茶机229台、中小型机动植保防治机械37台。正得益于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冶溪镇成为岳西县生产夏秋茶最多的乡镇,全镇机采夏秋茶茶园面积达3300亩。

高效的产出,抵消了夏秋茶的价格劣势,也促进了区域茶业格局的发展与改变。

岳西县较早从事夏秋茶开发生产的茶企安徽良奇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于2013年转型在开发区建立出口茶加工产业园,开发低档夏秋茶出口加工,年加工能力万余吨。2014年前9个月,出口销售额即达3000余万元,自营出口创汇120万美元。

金翠兰茶业旗下的外销绿茶品牌“弓箭”,多年来产销两旺。2017年,生产销售各种出口茶叶8000余吨,实现产值2.3亿元、营销收入2.18亿元,自营出口创汇2400万美元。

虽利薄但量丰,以规模生产、以品质求胜的“大路茶”闯开了一条大路。

星火待燎原

位于皖鄂交界处的冶溪镇西坪村,是岳西县最偏远的行政村之一,2016年4月建起的村办茶叶加工厂,改变了这个闭塞于高山大岭的穷山村。

7月底,今年第三季夏秋茶正待经历历时20余天的初制。上一季制作干茶8万斤,产值50余万,纯利润8万元左右,相当于1斤茶叶有1元钱的纯利。

“以前自己将五六亩茶叶运到英山,挣一两万元,现在一个电话厂里就上门收茶,挣得下两三万。”村民陈守能欣喜于夏秋茶带来的财富,而对于整个西坪村来说,早年只占收入来源1/5的茶业,如今已一跃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占据1/3的收入比重。

“抛去海拔800米以上不适宜采摘夏秋茶的茶园,全县10万亩茶园开发夏秋茶,以1亩增收2000元计算,将增收2个亿!”岳西县茶业协会会长钱子华给出的这笔账单,令人振奋。

在他看来,岳西县大力开发夏秋茶,不仅有充足的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也有十足的必要性,更是促进茶农增收、提高茶园产出率、提升岳西茶业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不错的选择”。

事实上,开发夏秋茶,在岳西不乏成功先例。碧涛农林公司自创夏秋季茶品牌岳西翠红,去年内外销取得良好成效,今年计划继续生产100-200吨大宗茶产品。山水间种养专业合作社新开发黄金芽茶和黄金芽红茶投放上海等地市场很受欢迎,售价高趋,效益可观。

夏秋茶“下山”之路,也就是茶产业发展壮大之路。以增加茶类和适应市场需求为目标,夏秋茶产品以外销为主,内销则主要开发红茶和乌龙茶生产。

钱子华认为:“将毛茶运往黄山精制拼配,‘借船出海\’的谋略也是可取的。从长远看,创立并打响属于岳西的夏秋茶自主品牌,是必须要过的一个坎儿。”

在储昭敏未来几年的茶业版图里,计划继续独资或合资兴建3-5座大宗型茶叶加工厂,还将谋划建设精制厂,提高夏秋茶品质和安全性,直接运往宁波港出海。

“过去担心市场,现在忧心产量。量上不去,就很难改变整个产业的现状,研发出来的新产品也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储昭敏的忧虑也正是岳西夏秋茶发展的掣肘:缺乏全局性的顶层设计,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水平低,茶农的科学种植方式尚待引导,绿色防控要加强……

“从名优茶的顶天立地到夏秋茶的铺天盖地,岳西夏秋茶的深度开发利用,或将再造一个茶产业。”钱子华对夏秋茶的未来抱着极强的自信和乐观的预期。“夏秋茶开发的‘星星之火\’已经点燃,期待它‘72变’,从产品向产业转变,从样品向商品转化,从单一产业向多元化发展,盼望它早成\‘燎原’之势。”

新闻推荐

实现旅游总收入336.56亿元

本报讯(陈媛媛见习记者杨一)记者7月30日从市旅游局了解到,今年1-6月,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12.43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3365.08...

岳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岳西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