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海外游子写诗著文忆恩师 他是我心中的“大别山先生”

安庆晚报 2017-09-11 11:53 大字

□安庆晚报记者查灿华

“黄毛学语刻心头,一吟双泪悼先师。京竹山下四十秋,躬耕桃园身先走!”这是一位在海外工作的游子得知小学恩师病逝后写的一首小诗,另外他还写了篇三四千字的文章来悼念恩师。又到一年教师节,你是否也想起曾经对自己影响颇深的恩师?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位游子和恩师的故事吧。

写诗的人叫储德高,老家在岳西县中关乡京竹村,目前在安哥拉工作。他的恩师叶庆云刚到退休年龄,但还没来得及享受退休后清闲的生活,就于今年正月初六离世了。今年的教师节,储德高只能在心中默默怀念远在天堂的恩师。储德高说,恩师扎根山村小学40余年,一辈子兢兢业业,教出的学生遍布海内外,“他就像是白鹿原上的朱先生,我更愿意称他为‘大别山先生\’。”

不仅是老师,还是村里的“大家长”

“得知叶老师离世是在农历年初六下午,跟妈妈通电话时,她忍不住说了。”储德高说,他没有接话,只是觉得有点懵。妈妈紧接着说,“病了不少时间了,走了也是解脱,就是太可惜了,刚要退休……”他听着妈妈的话,只觉得悲痛涌上心头。

储德高说,京竹村处在大山深处,是中关乡偏远的小山村。叶老师本是和县人,小时候被人抱养到京竹。19岁时叶老师从岳西师范毕业,本可以有更好的去处,但他选择回到京竹教书,将一生奉献给了农村教育事业。四十多年里,不知道叶老师教出了多少学生,只知道村里从“60”后到“00”后他都教过。

“我爸是叶老师教的第一批学生,我从小就听过老师的很多故事。”储德高说,叶老师为人和善,做事公正,在村里很有威望。村民自筹资金修路,让叶老师做公证人;小夫妻闹别扭也找他评理。叶老师的毛笔字写得好,乡亲们让他帮写春联,他从未拒绝。他不仅是一位老师,也是村民们心中的“大家长”。

储德高回忆说,他第一次接触叶老师,是5岁上学时,记忆中的老师很清瘦,有种温文尔雅的气质。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小学毕业,叶老师一直教他课程,主要是数学,偶尔也兼任语文、思想品德、劳动、美术、体育老师,从拼音到字句,从描红到习帖,从1、2、3到3.1415926……叶老师一字一句、一笔一划地耐心教着,带领他认知世界。

“那时候条件艰苦,一个教室通常坐着两个年级学生,老师教这个年级的时候,另外一个年级学生就写作业,没有休息时间的只有老师。课后老师还给我们烧水喝、热饭吃,带我们劳动。他每天跟我们一样步行去学校,每次放学回家也总能看到他走在学生的后面,远看就像是个大学生。”储德高说,每到山花开的时候,他们都会采些野花插在酒瓶里送给老师,几朵兰花或几束映山红,老师看到很高兴。

他一心为学生,坚持“一个都不能少”

叶老师的教学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我们那届六年级时有11个学生,升初中考试,全乡前20名里(共460名学生),我们就占了3个,之后考大学,我们那届考上二本以上的有5个。我们村目前在国外工作或上学8人都是叶老师的学生。”储德高说,老师深知农村娃只有读书才有出路,所以他的信念是“一个学生都不能少”。

十多年前的农村非常贫穷,辍学率很高,常有学生突然就不来上学了。储德高清楚地记得上小学时,有一位储姓同学因为交不起几十元的学杂费和书本费辍学了。叶老师步行几十里山路上门做家长的工作,吃了几次闭门羹。后来家长烦了,跑到学校闹,称家中没钱,要让孩子去打工。叶老师气得拍了桌子,骂了那位家长,骂完后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百元给学生付费。储德高说,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叶老师发脾气,在他印象中,老师一直和蔼可亲,从没生过气。叶老师的儿子叶根焰说,在那些穷困的日子里,帮学生垫付学费是父亲常做的事,人家没钱还他也不会计较,而自家的房子都成了危房,却没钱盖新房。

为了让学生能有更多课外书看,叶老师费尽了心思。他一遍遍地给领导写报告,希望建个图书室,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常常没有回音。后来他利用周末和假期的时间去拜访领导,软磨硬泡,总算弄到一部分资金。“图书室建成后,叶老师把自己多年的藏书捐出来,又自己出钱买了些书。他总希望我们多看些书开阔眼界。”储德高说。

时隔多年,曾与叶老师在京竹小学共事过两年的江浩老师再提起他时,仍然是佩服不已。江老师说,叶老师对工作极其负责,印象最深的是2003年“非典”时,全县学校放假,为确保学生安全,要求老师做家访。初出校门的他以为走访几户就完事了。没想到叶老师带着他挨家挨户做家访。50多个学生的家遍布全乡,两家之间甚至能隔几个山头,都是荆棘丛生的山路,全靠步行,他们经常深更半夜还打着手电筒走在山路上,但一家都没落下。

对于那次家访,储德高也记忆深刻。“我永远都记得叶老师来我家家访的情景,正值春夏之交,天降大雨,他打着一把雨伞,全身都湿透了。到了我家之后,详细询问我的身体以及学习情况,耐心帮我解答难题,并且做了详细的记录。父母本想留他吃午饭,但他坚持要离开,说要去下一家,还开玩笑说,要是不早点走,回家就赶不上晚饭了。”

扎根农村40余年,他曾一个人支撑起一所小学

叶根焰说,教书是父亲一辈子最热爱的事,他19岁走上讲台,没等到退休就倒下了。

据叶根焰回忆,他的父亲19岁就在村小教书,后来参与京竹初中的设立兴建,再后来撤乡并村,初中合并,他到京竹小学任教;2013年京竹小学撤销合并至龙桥小学,他也跟着去了龙桥小学任教,一直到2015年胃癌晚期做了手术没法再站上讲台。

“父亲1996年到京竹小学任教,学校一直维持有2~3名老师,但从2003年开始就只剩他一个人了。京竹村因为太偏远,交通非常不方便,没有车,出门只能靠步行。为了让村里的孩子少走点路,在家门口就能上学,在(京竹)乡政府搬走后,父亲坚持让学校保留着,他一个人将京竹小学撑到了2013年。小学里有一到四年级,父亲轮流给他们上课,最少时只有2~3个学生,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个学生。他每天早上去学校时都会背点柴,用来给孩子们烧水喝。遇到下雪等恶劣天气,他还会把路稍远的学生送到家。”说到此处,叶根焰忍不住叹息道,“他就这样一个人撑着学校,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叶根焰说,“父亲从不会轻易舍下工作,他在吐血的情况下还在坚持上课,直到真的坚持不住了才去医院做检查。可那时候,他已经是胃癌中期了。2014年2月,父亲接受了胃切除手术。2月到7月是休养期,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程,他自费请老师帮他代课;9月份身体状况稍微好转,他就回到学校。不久父亲的病情又恶化了,检查时发现癌细胞已经扩散。第二次手术后,他再也没能回到讲台。其实他非常想回去继续上课的,但身体实在支撑不了,那时他连生活都不能自理了。”

“我最后一次见叶老师是2015年6月休假回国时,病床上的老师瘦骨嶙峋,正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见到我,他很高兴,一直询问我在非洲是否安全,叮嘱我要注意身体、挣钱多少不要太在乎、不学抽烟还是好之类的话。”储德高说,老师虽在病中,但他一直乐观开朗,交谈中不时有笑声。

储德高还记得老师离世前不久曾跟他说,人生到了哪一步,就走哪一步的路。他知道老师面对生死已十分坦然,这也是老师给自己上的最后一课。他说自己现在的性格多半受了老师影响。老师常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他后来的人生路上,他常想起这句,也因为它给予的力量,让他一次次克服了生活、工作中的很多困难。“老师虽已离去,但他留下的那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陪伴我成长。”

(叶庆云老师的照片由储德高提供,备课笔记由叶根焰提供)

新闻推荐

岳西黄尾 “三大革命”成效显著

8月以来,岳西县黄尾镇多措并举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暨“三大革命”工作,沉积多年的垃圾和废弃的破旧房屋得到清除,百姓拍手称赞。截止目前,共拆除旱厕213个,改造卫生厕所163个,拆除牛栏、猪圈、柴棚、...

岳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岳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